怎样实施音乐益智法

三、怎样实施音乐益智法

要想让音乐发挥益智健脑的神奇魔力,成为打开少年儿童心灵的钥匙,光知道益智原理和选曲原则还不行。具体的实施,有时与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乐曲的选择

不同旋律、速度、响度的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起到不同的益智效果。一个人所属的民族、家庭素质、文化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选曲不能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孩子多选用简单、欢快、节奏感强的纯音乐曲目,即不伴歌词的乐曲;3~6岁的孩子应选带歌词的歌曲,鼓励他们“听”“唱”结合,而学龄儿童一般选用纯音乐作品,并加以解释,另用一部分有词歌曲来调节;10岁以上的孩子,就要选取一部分内容较深的交响乐了。

此外,乐曲的选择,还要以孩子的生理状态为依据。例如,消化功能不好,厌食、挑食较明显的孩子,要选取和缓柔畅、庄重典雅的乐曲;大脑发育轻度障碍、反应迟缓的孩子,应选择轻松活泼的乐曲;如孩子体质虚弱,易感冒、咳嗽,则应选取慷慨激昂、恢宏博大的乐曲。

孩子的性格也应作为选曲时的参考。孩子调皮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应选敦厚稳重、节奏平和的音乐;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则应选择热烈激情的乐曲;好哭,容易伤感的孩子,多选些开朗明快的曲子。

2.疗程的安排

音乐益智,要持之以恒,不能贪图一时的效果,应该每天坚持播放音乐或演奏、演唱。一般来说,音乐益智每天可进行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3.参与的方式

音乐益智对孩子来说,有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两类方式。

被动参与以欣赏乐曲为主,可以采用立体声耳机收听,也可以用录音机在室内或湖边、林中等安静、优雅的环境中播放乐曲。但孩子喜动厌静,对音乐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因此,不能强迫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戴上耳机一本正经地听音乐,可以在孩子游戏或吃饭时,甚至在做功课时播放。有不少人认为做作业时开录音机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作业的正确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践证明:做作业时播放优美舒缓的乐曲,只要音量适宜,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使孩子对所做功课记得更牢。原因在于:做作业用的是管逻辑、语言、概念的左脑,而音乐只作用于右脑。做作业时,只要注意力已集中在书本上,轻柔的乐曲就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孩子的右脑,使两侧大脑得到均衡的锻炼,根本不会加重左脑的负担。

白天播放音乐,音量控制在50分贝左右为好;而孩子在睡觉前、做作业时,则应开到40分贝的音量,这是最适合于人体功能的音量。一般来说,催眠、镇静情绪的音乐,音量稍小一些;温和、舒畅的乐曲,音量中等,50~55分贝;欢快、振奋的乐曲,音量可稍大一些,但不宜超过70分贝。总的原则是让孩子听到音乐后不是嫌烦,而是出现轻松舒适的感觉。

如学校让孩子听乐益智,可放在下课时、做体操时或课外活动时。

主动参与,则要求少儿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如演奏乐器、演唱歌曲、载歌载舞。主动参与更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提高少儿的艺术兴趣,促进视、听和四肢运动的协调发展,培养少儿积极进取的参与精神,加强自信心,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有关资料表明,经常操作乐器的儿童,其语言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均高于同年龄孩子的水平。

据观察,性格外向、好动不爱静、爱幻想的孩子,采用被动参与的方式较好;而性格偏于孤僻、内向的孩子,则应积极诱导他们去主动参与。

4.环境的选择

运用音乐进行儿童智力的开发,实施时的环境十分重要。环境布置的合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达不到预期的成效。最好在树荫下、花园中,这样会增强益智效果。如果在室内,就要注意保持空气清新,周围要摆设一些盆景、花卉之类,以增添诗情画意之感,窗帘以淡雅、柔和的色调为好。

环境的色彩与益智也有关系。在橙色或黄色为基调的环境中接受音乐,会使人产生温暖、欢畅的感觉;蓝色或绿色,能使人产生安全和镇定感;浅蓝色或白色能渲染出纯洁的意境。因此,对性格内向、身体羸弱的孩子,应布置以红、黄为主的兴奋色光环境;对急躁外向、调皮好动的孩子,则应给他们以蓝、绿等光线柔淡的镇静色光的音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