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舌强言謇或失语、神志昏蒙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该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苦暴风之疾速”,故称“中风”。中医根据其发病轻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基本一致。病因为情志不调,酒食不节,精气亏耗。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较脑出血为轻,多表现为中经络症。中风恢复期多有步态不稳,失语,表情痴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伸舌偏歪,共济运动失调,痛温感减退等症。音乐治疗或以音乐电流治疗对本病的恢复具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对脑血栓形成后遗症疗效比较好,如果同时配合功能锻炼,则效果更为显著。
中风后遗症在病理上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中医治疗则为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佐以通络。在音乐的选择上偏重于“木”乐、“土”乐及“金”乐,这三种乐曲的作用主要是养血柔肝以熄风,健脾益气以培土,补肺生津以益肾,可以较全面地促进机体康复,对中风日久入络,瘀血阻滞,则必须加以活血化瘀,可选用雄壮有力、节奏感强、幅度大的乐曲,如“金”乐。其他具有振奋阳气、活血化瘀作用的乐曲,可选类似于《西班牙斗牛士》、广东音乐《走马》之类,但此类乐曲对于中风危险期刚过者不宜用,否则会造成患者情绪激动,有再度中风之虞。
音乐能使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适当调节,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有的患者情感中枢受损,有强笑、强哭的现象,音乐疗法后,症状可以消失,在情绪稳定后,自控力加强。
此外,可用音乐电同时配合治疗,一般用两块0.1厘米×6厘米×4厘米的铝板电极,治疗部位以中枢和周围相结合的方法,如患者右侧上下肢偏瘫,将头部作用电极放置在左侧大脑运动区相应部位,另一电极放在右上肢腕关节或上肢伸肌群,下肢放置在足趾背屈肌和胫腓肌群或者其他相应部位(或穴位),戴上耳机,选好音乐曲目,调整音量,再调节输出电流。治疗部位有电流通过,肌肉有一种舒适的震颤感,以能耐受为宜。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10~15次为一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二疗程。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疗法的特长,临床对通用的音乐治疗仪进行改造,将治疗仪的电极变得很小(10毫米×10毫米),电压变得很小(0~30伏),体积只有120毫米×90毫米×35毫米。经过如此改造,这种仪器便成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社会化、家庭化的治疗设备,只要稍加培训,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家庭内的治疗操作。这对解除社会的负担和医院的压力,无疑是一种方向性的措施。
治疗所选用的穴位,则根据中医“辨证取穴”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患者,选用不同的穴位。不懂中医的患者(包括家属),应邀请针灸师制定取穴处方,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康复治疗。
中医的针灸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刺激大脑、促进大脑血液循环的效果,而穴位的导电性能特别良好,治疗时只要将小小的电极固定在肢体的穴位上即可,无须使用现行的那种高电压类的治疗仪;而针灸的神奇疗效已被各国所公认,但针灸时的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畏惧感从而使疗效减低,使用音乐电流高低起伏的变化刺激穴位,不仅毫无疼痛感,而且能够达到与针灸相同的治疗效果。让大脑和穴位同时“听音乐”,则是一种享受性的治疗方法。我们使用的音乐作品,也是依照中医学原理设计制作的。这种方法在临床运用中,受到患者的极大欢迎,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医生们观察到,按照脑血管的解剖及定位诊断,选准治疗部位,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根据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分别选择额下回、颞上回的相应部位或两个部位同时治疗效果为好,音乐电流刺激脑组织的代谢变化,使糖、蛋白质分解加速,核酸的转换率升高,卵磷脂代谢加快,ATP含量明显升高。在此基础上,脑组织血循量增加,功能得到改善。因此,音乐不仅对中风后遗症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