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真能通五脏吗
我们知道,音乐源于自然之声,清晨的鸟语,夏夜的虫鸣,泉水叮咚,山崩海啸,都构成各自独特的音响。诗人在形容音乐感受时,也利用自然之声加以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音乐之声,自然之声都与人的心灵感受相融合。古人认为,五音分别与五脏相通,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试想一下,平时千变万化的声音竟能各入门径,分别投入心、肝、脾、肺、肾五脏,这实在是件玄妙的事情。
读者也许疑惑,五音和五脏,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靠什么统一起来呢?音乐以声波形式存在,五脏则以组织细胞的形式存在,在古人眼中,五音和五脏之间抽象的物质特性显示着一种共同性,这个共同性就体现在二者同属的五行之性中。
人与自然万物同处于世界的五行结构之中。古人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灵枢·邪客》)这些话说明古人已观察到自然音乐(包括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如鸟语、虫鸣、风啸、雨声)以及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创造的音乐,对人体的脏腑、情感均有影响,自然界充满了波形不同,泛音不同,相位不同,强弱不同的千变万化的声音,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对声音都非常敏感,传说宋代有一种虞美人草,当它听到虞美人曲就会欢快地枝叶婆娑,跳起舞来。现代科学家发现,植物甚至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当它们感到饮水不够而干渴时,或者受到病虫危害时,都会发出频率不同的超声波。动物对声音就更加敏感了,它们都能通过声音感知安危,除了百灵、黄鹂会啼鸣唱歌外,即使是最愚笨的动物也知道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来求援。玩蛇的人吹着笛子能引蛇狂舞,母鸡听着优美的乐曲会多多下蛋,这些都是音乐声波的特殊功效。
古人提出“五脏相音”的学说,这种相音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将自然、音乐和人结合在一起的大系统,体现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自然规律。
古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按五行所展现的规律进行各种运动变化。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音乐变化等,全都在五行规律的掌握之中,具有同样特性的不同物质之间,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特性来相互发生影响,因此,五音也可按其特性分别作用于相应的脏腑而发生共鸣,从而产生生理或病理影响。
我们且以角音为代表,来看看五音在五行中是如何与自然和人相联系的。
《内经》中说:“东方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传统医学理论是这样来描述木的形象: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煦煦生发的时辰,四季中的春天,阳光和风,树木生发,“风动则荣”,青苍郁郁。
木在脏为肝,当然这个“肝”,并不是今日我们所认识的肝脏,而是具有了升发、舒展、畅达等“木”性的一系列组织器官,包括肝、胆、筋、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等。由于角音条畅平和,具有木的特性,所以入肝。正因为春天、青色、角音、肝脏都具有“木”的特性,所以“角”声可以入肝;夏天、红色、徵声、心脏都具有“火”的特征,所以“徵”声可以入心;长夏(农历六月)、黄色、宫声、脾脏都具有“土”的特征,所以“宫”声可以入脾;秋天、白色、商音、肺脏都具有“金”的特征,所以“商”声可以入肺;冬天、黑色、羽音、肾脏都具有“水”的特征,所以“羽”音可以入肾。五音入五脏可以看作是具有相同特性的音乐节律与脏腑系统的节律发生共鸣共振。有关这一点,古人较少从音乐上进行理论探索,但却大量记载了五音系统作用于五脏系统后的效果。例如,宫音悠扬谐和,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这是对《内经》“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的音乐诠释。
下面,让我们具体谈谈五脏与五音是如何匹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