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音乐来益智
首先,要了解少年儿童以及婴幼儿,甚至胎儿的生理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乐曲。
1.胎儿音乐
胎儿音乐分为孕妇音乐和胎儿音乐两类。前者为胎儿创造发育条件,避免各种损伤智力的因素对胎儿造成伤害;后者则直接用于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适合于孕妇听的音乐,要选择充满诗情画意、优雅抒情、委婉柔和的乐曲。如中国古典乐曲《梅花三弄》《平湖秋月》《渔舟唱晚》;西方音乐则应选取古典音乐,如《A大调抒情小乐曲》《仲夏夜之梦》;现代音乐,宜选用《啊!莫愁,莫愁》等。
孕妇不宜听节奏强烈、音色单调的音乐,如迪斯科音乐等,也不宜听有庸俗色情成分的音乐。前者会造成烦躁和疲劳,对胎儿不利;后者往往会引发邪念,对胎儿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听音乐,应根据生活规律随时听,但不宜戴耳机,音量应控制在45~55分贝。
适宜于胎儿听的音乐,是让胎儿直接受益于音乐。方法是将收录机的耳机对准腹部胎头部位,每次20~30分钟。凡4个月以上的胎儿都可以听音乐。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专门的录音磁带可供选用,如《胎教音乐》《小神童》《我将来到人间》等。
胎儿能不能“听”到这些声音呢?根据实验,发现音乐能使胎心心率发生变化。英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交响童话《彼得和狼》进行试验,发现胎儿心率总是随着乐曲的起伏而发生变化。孩子降生之后,每当听到《彼得和狼》时,就会露出笑脸,说明孩子已经“记得”这部乐曲。国外研究还发现,怀孕26周后的胎儿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当母亲向胎儿说话或播放音乐,胎儿往往会出现下肢伸展或蜷曲等活动。出生后3天,当新生儿听到曾在宫内听到过的声音,会出现吮吸动作,这表明婴儿“回忆”起了在子宫内听到的声音。这些资料,都为音乐开发胎儿时期的智力提供了证据。
2.婴幼儿音乐
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施行音乐益智,有人称为“朦胧期音乐益智”。这期间的孩子,尚未掌握语言和文字,但正因为这样,他们对音乐尤其偏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用音乐的方法启迪他们的大脑,促进智力发育。
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选择活泼、欢快、轻松的音乐作品,旋律、音响、配器都不要太复杂。像《卖报歌》《铃儿响叮当》等歌曲、乐曲,孩子们也都很喜欢。而惟妙惟肖的以模拟自然界声音的音乐作品如小鸟鸣叫、流水叮咚、火车轰隆等声音的乐曲,也是启迪儿童心灵的佳品。
3.学龄前儿童音乐
学龄前儿童,指3~6周岁这个阶段。一般来说,3岁左右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飞跃时期;3~6岁,孩子还没有功课的负担,正好可以作为音乐益智的“黄金时期”。
在适用的乐曲方面,这一阶段基本上可以与上面所介绍的相同。不同的是,需要增加一些音乐常识的教育,例如,告诉孩子什么是乐谱,唱歌与念儿歌有什么区别,常见的乐器有哪些,以及一些浅显的乐理。还需要培养孩子动手演奏乐器的能力,“以手促脑”和“以耳促脑”并行。这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发现音乐人才苗子的最佳时期,如贝多芬、肖邦都是3岁学习钢琴演奏,六七岁就能登台演出了;莫扎特7岁就会作曲。
学龄前儿童也可以培养他们听一点古典音乐,如交响乐、钢琴或小提琴独奏曲等。这些乐曲,虽然孩子听不懂,但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今后欣赏水平打下基础。但绝不要勉强或强迫孩子去一本正经地“听”,而是在“无意中”经常播放。
4.少年音乐
进入小学后,低年级阶段可以按照学龄前孩子的音乐益智法进行。10岁左右,就可以进入“少年音乐益智法”。
少年的音乐训练,要着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抽象能力,以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这就要学习一些音乐语言要素的知识,如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等,要让孩子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容美”,不能局限于“好听”之类的“形式美”教育。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构筑和完善了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育法”。而我国自古以来就将“乐”作为必修课,诗、书、礼、乐缺一不可。这些措施并不是真要孩子们都去当音乐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
10~15岁的儿童,可以选听下列乐曲:①中国和外国的古典音乐,如《渔舟唱晚》、《喜洋洋》、《英雄交响曲》(贝多芬)、《佛罗伦萨之夜》(海涅);②内容健康的现代大型乐曲,如《黄河大合唱》《红旗颂》《长征组歌》之类;③抒情的轻音乐、流行音乐,如《军港之夜》《啊,莫愁,莫愁》《潜海姑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