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音乐
新生儿坠地时的呱呱哭声,对母亲来说就是最美好的音乐,婴儿饥饿时的哭声,不舒服时的哭声,声调分高低,韵律有快慢,也都具有音乐性。母亲和婴儿说话,总是无意识地调整为一种特殊的、有旋律的、半歌唱式的声音,这声音缓和了新的生活环境给婴儿带来的陌生和紧张,婴儿自然会对这种半歌唱的声音感到亲切与温暖,随之伴着母亲的音高发出或高或低“咿呀”的声音来与母亲应和,一般来说,婴儿出生三周就能用声音迎接父母的笑脸,2~3个月后,对录音的歌曲就会表现出兴趣,甚至手舞足蹈。
孩子会模仿和重复父母的歌,同时也要创造自己的歌词和曲调,父母常常可以发现,孩子在试图练习他的说话能力和声音的同时,也在试验各种发音的可能性,他们在游戏中敲打玩具,拍打桌面,即使响声震耳,使人烦不胜烦,孩子却对这些声响感到极其兴奋。为了表达兴奋,他们会响亮地唱出不连贯的、大人听不懂的、他们自己的“歌曲”。孩子对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尤其是伴着音乐的动作最有兴趣,例如,随着电视机里的乐舞扭动身体。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就能在桌椅之间敲着玩具,唱着自己的歌绕圈子,这就是一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而我们成人却往往熟视无睹,甚至会以成人的心理来压制孩子的“天才音乐创造”。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开始给予适当的教育,对于一生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科学家发现,早期经验对于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狼孩”的早期生活脱离了人类社会,即使再回到人类社会中,智力仍难得到发展。科学实验证实,人脑的100余亿个神经细胞,其中70%~8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这一点告诉我们,早期的智力开发对于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婴幼儿最初对音响感觉产生反应是在出生后2~4周的时候;到4个月时,孩子对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打手鼓发出的声响)产生兴趣;到了一岁半,小宝宝会自发地哼唱不成调的“歌曲”;2周岁时能唱几句“正正经经”的歌曲,并有明显的节奏反应;3周岁时可以成段、成首地唱歌,也能够记忆旋律;4周岁时孩子就能边游戏边唱歌,音调、音高已经相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