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调节 情志
现代生物医学观认为,不良的情绪是导致疾病、令人夭折的重要原因;愉快的情绪使人心情开朗,气血畅达,身心健康,福寿俱增,不良的情绪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精血亏虚,气机失衡。《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解释如下。
“怒则气上”:大怒而致肝失疏泄,肝气上逆,可见面红耳赤,头痛脑涨,眩晕耳鸣,以致昏厥。
“喜则气缓”:狂喜易致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心悸、心痛、健忘等症随之出现。
“悲则气消”:过度忧愁悲哀,耗伤肺气,会出现气短、喘息等病证。
“恐则气下”:过于恐惧,胆战心惊,以致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六神无主,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出现心慌意乱,甚至神志失守,心气散乱的痴癫症状。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脾胃运化失健,而出现神疲乏力、纳呆少食、脘腹胀痛之症。
现代医学对情绪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证实了古人的观察,例如:情绪不良可以引起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情绪焦虑、急躁的长期刺激,可以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长此以往,成为不可逆的病理现象,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由情志不良而引起者占70%~80%,激动、紧张、恐惧、忧虑都会使交感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加,幽门括约肌收缩,消化道反射性痉挛,使胃肠道供血不足,微循环缺血或瘀血,同时胃酸分泌增加,易致胃肠道溃疡、出血、坏死。临床见有食欲减退、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等。
泌尿生殖系统:精神长期受刺激,会出现尿频尿急,女子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子阳痿、早泄等症状。
呼吸系统:忧郁、悲伤、惊恐都可以引起胸闷、气急、哮喘、头晕。
免疫系统:恶劣的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这正被多种实验证实,不仅机体消灭细菌、病毒的能力减弱,容易感染疾病,而且细胞免疫系统抗恶性肿瘤的能力也受到损害。
此外,情绪刺激与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均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自然寿命可高达160岁,而现代人只能享年其半。其原因除了坎坷劳累外,感情损伤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一种新的医学理论,“感情应力学说”正崭露头角。这种学说提倡人们不要积累“感情势能”(感情势能:外界刺激日积月累,会形成潜在的能量,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人的消化、血液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失调,形成严重的社会心理疾病,或者加重原来已患的疾病),而应从心理方面来防病治病。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容易积累感情势能。在文明程度不高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毫不隐讳地表达情感,因而随时可以求得心理平衡。如上古时,两人可以为争一猎物而决斗,但却不抑制情感,哪怕以死相争,也不会隐忍不发,其感情势能便会宣泄一空。现代社会竞争虽然激烈,但却要束缚自我、斯斯文文,即使心里极不痛快,也不能随意宣泄感情。现代男性的平均寿命一般比女性少5岁,显然与男性的社会负担沉重,且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损伤有关。
避免“感情势能”的积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实在悲愤难忍,不妨采用适度的感情宣泄,如:找朋友聊天,甚至可以哭哭笑笑,大嚷大叫,这其实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必要时可以找心理医生疏导。
情绪会造成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状态和全身各部位的联合生理反应,心电图、脑电图都能显示出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幅度的时间性图像,心理学家用呼吸描记器记录了几种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曲线:高兴时每分钟17次,消极悲观时每分钟9次,恐惧时每分钟64次,愤怒时每分钟40次。
音乐的表现功能正好与象征情感的图像所显示的特性相吻合,除节奏与速度外,音乐家们认为,情感的“幅度”能在音乐中化为旋律、色彩、力度。当人激动的时候,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血流加速,在音乐中表现为节拍和节奏的紧缩。
音乐是情感的形式,虽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但却能表现感情起伏、心理活动、精神境界。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弛张,以及音色、音调、和声、音响的变化等,在运动中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音乐的旋律、节奏因素同人类哭泣、哀号、叹息、呼喊,以及语言中富有表情性的种种抑扬顿挫的音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人情感的影响迅速而强烈,甚至几个音符就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情绪反应。此外,音乐还特别善于模拟描绘大自然特有的景象,如大海波涛、狂风暴雨、溪水潺潺。又如,描写银色月光、幽静夏夜的音乐,与人们平和轻松的心情相互影响,甚至让人由幽静的夏夜联想到正在散发着幽香的夜来香。
音乐调摄不良情绪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医学家将之归纳为节制作用、疏泄作用、移情作用以及以情制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