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教音乐

三、胎教音乐

胎教是优生的措施之一,人们希望通过胎教使子女的素质和智能有所提高,因此会在怀孕之后寻找一切可能的胎教方法。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我国对胎教的认识很早,在《礼记》中就有“胎教”一词,《列女传》记有周文王之母太壬的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胎教在国外也已盛行多年,有的国家还开办有专门的胎教学校,教育孕妇如何对胎儿进行教育。

胎儿萌发之初就已经受到自然音乐的熏陶,子宫内也有着动人的乐律。在头几个月里,胎儿全身会随着母体大血管分支的血流搏动而作同步的颤动,这种韵律不变的规律搏动,是组成胎儿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也是胎儿领略到的最初音乐节律。这种韵律甚至在成人以后仍然发生着影响。随着胚胎在子宫里逐渐长大,胎儿对声音也有所反应,音乐使胎儿心率发生变化。

古今中外,有无数成功的例证可以证明胎教音乐的神奇作用:

加拿大著名交响乐指挥家罗特,介绍自己的成就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一点说起来奇怪,我在出生前就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我年轻时演奏某些乐曲,仿佛不需要看总谱,或者排练一些对我来说还是新的曲子,但我的脑子里好像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大提琴的分谱。有时,曲谱本还没翻过去,我就已经知道后面的调子和音符了。我把这些事告诉了我的妈妈(其母是大提琴演奏员),你猜怎么样?原来这些曲子正是她在我出生前不久演奏过的。”此外,在美国波士顿有一位叫大卫的儿童,九岁时智商高达159,记者问大卫的母亲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她说:“只是在怀孕时经常为未出世的孩子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而已。”

再如:1989年4月9日《北京晚报》载文,报道了山东省济南市一名叫蒋世瑾的女婴,出生于平民家庭,父母无音乐素养。因母亲每天将录音机置于腹壁上给胎儿听音乐,并经常拍打腹部、对胎儿讲话或讲故事,结果孩子出生才八天就喊出“妈妈”了,满月时会叫“爸爸”“奶奶”“姑姑”,会数一、二、三、四、五。百日以内,能认识“鼻”“耳”“眼”“脸”等十多个单字。

胎教音乐为什么能促进胎儿发育呢?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素质和潜在能力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在胎儿期对后代进行音乐教育,对胎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育是有益的。因为遗传因素很难改变,但环境因素却可以改变。对胎儿来说,母体便是他最初的生活环境,音乐胎教是利用人的能力改变环境的重要措施。

人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而音乐所作用的部位是大脑的右半球。一般而言,婴儿自诞生之日起,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在语言方面,这对于促进大脑左半球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由于接受的音乐教育较少,所以对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就很不利。为了预先扭转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在胎儿时期强调音乐教育以促进大脑右半球发育就显得很重要。事实上,大脑右半球不仅具有主导音乐活动的功能,它还有控制行动、解决问题、记忆事物和产生情感的功能。长久以来,人们只承认那些能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即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忽视直觉、无意识、灵感等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以音乐促进右半球的功能,在脑科学日渐发达的今天,其意义越来越重要。

关于胎教的可能性,国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实验研究,有些实验获得了肯定性的成果。法国的卫生和医学科学研究所262研究室所做的一项胎儿听觉功能的研究发现:胎儿在26孕周时,已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当母亲向胎儿说话或播放音乐时,超声显像示胎儿有相应的反应,常出现下肢的伸展和屈曲。声音停止,下肢动作也随之停止。为了研究胎教的效果,该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在胎儿出生后三天,当新生儿得到充足睡眠和饱食后,将其固定坐在椅子上,并让他吸吮橡皮奶头,用曲线形象示波记录吸吮动作,以吸吮动作作为反应的指标。结果发现,当新生儿听到在子宫内听到过的音乐或听到他母亲的声音以及听到他喜欢的音乐时,会出现吸吮奶头的动作,从而说明婴儿能够识别出生前听到过的音乐,能够辨别他母亲的声音,并且能够选择所喜欢的音乐。

由于胎儿“听”到的大都是母亲传入子宫的声音,所以年轻的母亲应该不厌其烦地早些对胎儿说话、唱歌,为了下一代而选听适宜的音乐,这些措施还会使婴儿出生后母子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胎教音乐的内容,具体没有什么规定,只要符合以下要求就可以了:节奏清楚、旋律优美、低音明显、与母体的某些生理节律(如呼吸、心跳等)不要冲突。其中要求低音要明显,这是因为母体对声音来说,是一个声音的屏障体,对高音衰减的作用很大,胎儿很难听到2000赫兹以上的高音和泛音。

有很多媒体曾大量报道一些医生对音乐胎教的意见,他们认为胎儿根本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我们上面介绍的实验和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可以证明这一点。

为了让声音容易传达给胎儿,使其能达到胎教的目的,美国人设计了一种特殊设备,叫做“音响促进仪”,该设备一头接在收录机的输出端,另一头如扬声器,置于孕妇的腹部(亦可采用封闭式耳机紧贴孕妇腹部靠近胎头部位,原理、效果与此一样),然后播放专门的音乐录音带,胎儿便可以听到这些音乐声音。美国心理学家波凡特·劳更为胎教设计了16辑一套的录音带,称为“心脏教程”,这些录音带的声音都类似于人的心跳声音。听过这些录音的胎儿,如今最大的已有五六岁了。美国人曾对50名听过录音的儿童(年龄为6~34个月)进行过测验,测验包括语言、社交和运动能力,这些孩子的总体得分要比美国的一般儿童高出25%。笔者制作的胎教音乐更具先进性,除了将心跳、呼吸等的节律表现出以外,比国外的同类音乐更具可听性,尤其注重民族性,不仅国人爱听,外国人亦因其民族风格而喜欢。

我国对胎教音乐的研究也有不少,但主要是实际观察后的记录,如接受胎教的孕妇,分娩要比一般人顺利;孩子出生后听到胎教音乐时会停止哭闹;胎教后的孩子比一般儿童较少生病……比较缺少实验性的内容(指科学仪器的数据)。

值得提出的是:胎教音乐不仅在母亲怀孕时使用,即使孩子出生后,还可以一直使用到3~4岁,让孩子不断重温这“天伦之音”。

还有人提出,胎教音乐是作用于腹内的胎儿,母亲在妊娠期听音乐对胎儿有无好处?有关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的不多(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胎儿方面),可能因为大家都将音乐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看成是常识,不再需要研究了。所以,有关母亲听音乐能促进胎儿发育尚缺少直接的数据。但是,上面提到:音乐对成人的有益作用已成共识,所以可以通过间接的资料来说明问题。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认为:妊娠期间的不良情绪,对后代的性格、情绪特征会发生不好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进行过这样的动物实验:使怀孕母鼠的情绪不得安宁,使其焦虑、紧张、烦躁,结果,出生后的小鼠的情绪耐受性远比正常小鼠要低,即使受到外界轻微的刺激,也会出现烦躁不安。通过这样的例证,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母体在柔和、安宁、恬美的胎教音乐声中,能体验到愉悦、幸福、快乐的感受,维持身体各部分功能的正常有序,从而使孩子的心智、体能都能得到超常的培育。

胎教音乐宜选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古典乐曲,如果以五行理论来表述,则以“土”乐、“木”乐、“火”乐为宜,这些音乐多典雅悠扬,愉快活泼。4~5个月以上的胎儿一般每次听15~20分钟,并可适当配合腹部抚摩。优美的音乐是生命的摇篮,是对人进行的最早期教育,曾有文章介绍,澳大利亚堪培拉两位教授让怀孕5~6个月的妇女每天欣赏音乐,包括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一小部分现代作品。数月后,这些妇女全部顺产,婴儿体格健壮,十年之后调查,所生的孩子在学校品德、成绩均为优异。

在五行音乐疗法系列中,“木”乐、“水”乐以及民乐,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蝴蝶双飞》《采花扑蝶》《彩云追月》等对胎教比较适宜。此外,国内出版的一些胎教原声音乐磁带,如《我将来到人间》《小神童》《胎教音乐》等也可参用。需注意的是胎教音乐忌用噪声音乐,也不可采用充满激情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