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制作用

一、节制作用

七情过用必成灾,临床上高血压、心肌梗死的患者,因暴怒和狂笑而诱发意外的例子并不鲜见。所以节制、弱化不良情绪,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也就是说,情感必须有所节制。道德修养高深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制,抑制不合理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不使情志过激。音乐对情感的节制作用,主要是它可以将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流露于声音,使心灵的负担减轻,缓和情感的自然烈性,清除其中的粗野和放荡不羁,促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向“安和”的态度转化。《论音》中说:“虽怨以怒,而不忘忠厚;虽哀于思,而不忘于扶持。”说明了音乐的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作用。最近,心理学家研究,合适的音乐伴奏,可以缓和各种项目的运动员在比赛时过分激动和紧张的情绪,使失误减少,不易发生事故。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心率与寿命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脏的最后一跳便结束了人生的旅程,敲响了生命的丧钟。因此,研究生命的专家一再提醒人们:过快的心脏搏动,是生命过早终结的信号,应该珍惜每次心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动物界,有的何以长命百岁?有的缘何昙花一现?一位就此课题研究了20余年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一个简单得令人惊讶的答案:8亿次心跳是动物生命的极限。也就是说,心率快的寿命短,心率慢的寿命长。

如果说,心跳极限的论述显得绝对、简单,不能排除某些巧合因素的话,那么下列的“模糊”研究,则让人无可挑剔:被称为动物界寿星的乌龟,心率最慢时每分钟不足10次,因而有寿至500年者;家猫的心跳每分钟高达240次,只消几年便垂垂老矣;而燕子的心率以每分钟1200次频率跳动,自然成为动物界来去匆匆的过客……

动物心跳和长寿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于是,从事人类长寿研究的科学家提出,通过运动减慢心率,是延长寿命的重要途径。学者们发现,一个不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血容量通常只有600~700毫升,每分钟平均心率80~100次;而优秀运动员的心脏血容量可达1300~1400毫升,有效的每搏输出使他们的心脏从容不迫,平均每分钟只跳50~60次。再则,不参加运动的人,每小时心跳比经常运动者多1200次左右,一天就要多跳28800次,一年则要多跳1045.2万次。心脏如此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必然会过早劳损,匆匆完成最后一跳。即便在今天,文明生活尽管能使人类心跳跨越8亿次的极限,但却不可能让它永无休止地跳动。可见,每分钟心率次数,是评价运动效果、身体素质和估量寿命长短的重要依据。

是否可以通过运动使心率减慢,延长寿命?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有两种:体育与音乐。体育锻炼减慢心率,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舒缓悠扬、宁静安详的乐曲能使人心志坦荡,心平气和,也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