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病证与处方原则

一、心的病证与处方原则

心为君主之官,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与心神,所以心的任何病变都可见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的病变。

1.心阳气偏虚 多由慢性疾病逐步发展而成,也出现在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可见于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1)心神不足:神志失去了阳气的鼓动和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不易兴奋,可见精神疲乏委顿,迷蒙多睡,神思衰弱。

(2)血脉寒滞:阳气不足,寒从中生,血得寒则凝,容易发展成血瘀。可见形寒肢冷,面色白或晦滞,心悸怔忡,胸口憋闷或刺痛,自汗,脉无力或结代。

(3)阳气虚衰:心脏的阳气虚衰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心脏气虚可以由肺气不足导致,而心脏的阳气虚损能影响肺气,而致咳逆上气,甚至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心肾阳虚可以互相影响,同时并见。肾阳虚,水泛凌心,而致心阳虚,心阳虚也能损及肾阳虚,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

选曲要配合药治,以温补心阳为原则,音乐选择以五行中属火者(如“火”乐)为主,据证配以“土”乐和“木”乐。因为火与土为母子关系,火与水为相克关系。

2.心阴心血失调 主要表现为心阴、心血虚和心血瘀阻。

(1)心阴血虚:多由久病失养,劳心过度,血液生化不足,或由情志内伤,耗伤心阴、心血。症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盗汗,口干,颧红,或面色无华,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细弱,多见于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症。

配方选曲以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为原则,以舒缓平和为主。肾主水,主一身之阴,可以酌情选配“水”乐欣赏。养血重在脾土强健,所以又宜选用“土”乐。据临床报道,音乐疗法对心肌供血不良,心电图T波下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心血瘀阻:病因多由血脉寒滞,痰浊凝聚,劳倦感寒,情志刺激而引起,主要症状有心悸闷痛,或心胸疼痛阵作,或绞痛涉及肩背,颜面、口唇及指甲黯黑,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有结代。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治疗以活血通脉为原则,选用“火”性乐曲,可以通畅血脉;配合药治,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的舒缩状态。选曲配方还要注意患者的情绪、性格,节奏明快、情调欢愉的乐曲对忧郁、情绪低沉的患者效果好,节奏缓慢,情调悠然的乐曲对忧郁、情绪低落不安、烦闷的患者效果好。

3.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 “心为精神之所含”,痰迷心窍、痰火扰心主要以神志异常症状为主。病因多由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或气郁化火、炼液生痰、热痰内扰所引起。症见神志痴呆,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神志狂乱而发为癫狂等(外感热病中的“痰火扰心”,一般以高热痰盛、昏迷为主,当以药物急救之)。此症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将癫、狂分阴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癫多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属阴;适宜用活泼欢快,节奏鲜明的音乐来激发情绪;狂症多躁狂激怒,打骂喧闹,属阳,宜用较为低沉、缓慢的音乐镇心安神。

4.心火炽盛 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火热之邪内侵,或饮食偏嗜而化热生火所致。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皮黄便干,或狂躁,甚或吐血、衄血。治疗以清心、泻火、安神为原则。音乐选择主要以舒缓宁心的乐曲,如“水”乐,以滋阴降火,同时可配“土”乐。

5.心肾不交 多由思虑太过,情志郁而化火,或久病伤阴,或房事不节而致。症见失眠,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喉干燥,舌红脉细数。多见于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本病的原因在于心火偏旺而肾水不足,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因水属北方,火属南方,古人又称之为“泻南补北”。音乐治疗以“水”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