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区扶贫开发局
局 长 武增虎
副局长 孟根凤 任 帅
郁文(东台驻耀挂职)
扶贫开发信息监测中心主任 唐阿阳
【概 况】 耀州区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重新核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区辖8镇3个街道、11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58个。2017年年底,全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9户21877人,贫困发生率12.4%,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缺技术、缺资金致贫,分别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5.61%、20.64%、19.85%和12.88%。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耀州区委、区政府于2015年12月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扶贫局。2016年,实现1812户6102人脱贫、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荣获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区县、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区县称号。2017年,实现1171户4033人脱贫,10个贫困村退出。至2017年底,仍有4196户11742名贫困人口。2017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来耀州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工作非常扎实、思路非常清晰、成效非常明显”的高度肯定。
【精准识别】 2017年5月底,按照全省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全面数据清洗工作,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10月底,严格按照贫困户和贫困村退出管理程序,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户5项指标、贫困村7项指标,对全区扶贫对象进行了动态调整,共确定全区贫困村58个(镇村综合改革后),贫困人口7179户21877人,贫困发生率12.4%。2017年,脱贫1171户4033人。
【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与脱贫攻坚相适应的扶贫机构和干部队伍,成立了区扶贫开发信息监测中心,增加事业编制8名。二是各镇(街道)均已明确1名班子成员专抓扶贫,选配3名扶贫专干,其中1人负责建档立卡扶贫信息工作,区扶贫局每季度定期组织对基层干部进行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三是各镇(街道)为辖区所有村确定一名包村联系人,具体负责指导村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 耀州区先后出台了《统筹整合资金管理办法》《加快财政扶贫资金支出进度管理办法》《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资金支持、资金监管、资金拨付、风险补偿等方式,实现了全区脱贫攻坚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全年到位各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2.45亿元,财政拨付2.42亿元,财政结余300余万元,财政拨付率98%;部门支出2.24亿元,支出率91%,结余1800余万元。
【驻村联户制度】 2017年,区、镇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具体包抓推进17个“四率一度”样板村,示范引领全区脱贫攻坚整体工作。省级派驻9个部门,市级派驻36个部门,区级157个单位,91名“第一书记”和534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3200余名干部联合“四支队伍”,直接联系服务6.02万户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解决脱贫增收瓶颈,提振贫困脱贫信心。先后为47个村硬化道路31.2公里,修筑排水渠68公里,绿化巷道15000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八个一批”惠民政策】 一是产业扶贫。认真执行《耀州区产业脱贫实施方案》,深化“四位一体”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统筹做好农村“三变改革”和光伏扶贫产业,保障贫困群众稳定收益。二是就业扶贫。认真执行《耀州区就业脱贫实施方案》,创新就业脱贫体制机制、发展方式和模式,深化政企、政校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多元化就业脱贫措施,助推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健康扶贫。认真执行《耀州区健康扶贫实施方案》,提高贫困人口在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医药费报销比例,提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范围内新农合起付线;扩大农村贫困残疾人新农合报销范围,对患有重大疾病无支付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大病救助兜底保障和大病分类救治。四是教育扶贫。认真执行《耀州区教育帮扶脱贫实施方案》,同时做好贫困家庭学生教育帮扶工作。全年扶持贫困户家庭子女2667人。五是生态扶贫。认真执行《耀州区生态保护脱贫实施方案》,至2017年年底,生态扶贫惠及贫困户2360户7848人,其中已脱贫691户2413人,未脱贫1669户5435人。2017年,生态脱贫政策受益人人均年增收1149元。六是社会保障。认真执行《耀州区社会兜底脱贫实施方案》,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面落实按户施保和低保金据实差额发放。七是危房改造。认真执行《耀州区农村危房改造脱贫实施方案》,全年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贫困户按期入住。2017年通过危房改造脱贫85户270名贫困人口。八是移民搬迁。认真执行《耀州区移民搬迁脱贫实施方案》,2017年通过移民搬迁脱贫225户726名贫困人口。
【苏陕扶贫协作】 2017年,江苏省东台市8批次60人次赴耀州区考察学习、对口帮扶,耀州区共12批次130人次到东台学习交流。苏陕扶贫协作资金共800万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工作。按照《盐铜扶贫协作“十三五”规划》,确定耀州区2017年实施东耀协作项目5大类(产业帮扶、劳务协作、智力帮扶、助医助学、社会帮扶)25个项目,其中产业协作类项目4个,受益贫困户81户262人(北梁)+55户202人(梨树)+132户455人(上和)+733户2666人(生猪)共1001户,帮扶人口3585人。耀州区在东台市销售耀州区苹果8万斤,销售额100多万元,带动全区3个镇(街道)4个村贫困户100户316人,增收26.75万元。东台市职业培训中心来耀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303人次。
【脱贫攻坚亮点】 一是精准识别“654321”工作法。在贫困对象核实工作中,耀州区总结出的“654321”{即:六看识贫,看房、看粮、看劳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看体残和智障、看有无家人长期卧病床;五步查贫,村组干部全面摸底、村民代表座谈评议、包村部门现场指导、镇(街道)干部全面复查、区级领导重点抽查;四法定贫,程序公开、标准公平、张榜公示、群众公认;三家协作,扶贫、民政、残联三部门协调推进;二线合一,贫困线和低保线标准两线合一;一个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工作法受到省委、省政府督查组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运用。二是“双11”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全区由区级领导任组长的移民(脱贫)搬迁推进领导小组、产业就业脱贫推进领导小组、生态保护脱贫推进领导小组、教育帮扶脱贫推进领导小组、健康扶贫脱贫推进领导小组、社会保障兜底推进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宣传推进领导小组、督查推进领导小组、考核推进领导小组11个推进领导小组和区级领导任队长的包抓11个镇(街道)脱贫攻坚工作队。11名区级领导签订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书》,全面推进工作落实。三是“四位一体”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即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八大产业核心区、27个扶贫产业园、74个产业专业村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四是耀州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助办法。发展种植业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补助5万元,100户以上的补助10万元,150户以上的补助15万元,200户以上的补助20万元;特色养殖业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的补助2万元,50户以上的补助5万元,100户以上的补助10万元,150户以上的补助15万元,200户以上的补助20万元。五是耀州区养殖业政策性保险贫困户补贴实施办法。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的育肥猪、肉牛和羊购买的养殖业政策性保险由区财政全额补贴。六是耀州区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奖补办法。对辖区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招录使用区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并实际使用6个月以上,使用5~9人,每半年给企业按每人1000元奖补,10人以上按每人1200元奖补。七是创新实施就业服务“四个一”模式(培训一名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最终实现脱贫一户的目标),政府牵线搭桥,开辟与校企合作新路径。八是耀州区在“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中,建立区委常委驻村住户制度,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向基层,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九是立体式包抓帮扶体系。区镇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每人包抓3个贫困村、9户贫困户,全区所有贫困村均有区级领导包抓。区镇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具体包抓推进17个“四率一度”样板村,示范引领全区脱贫攻坚整体工作。85名“第一书记”和534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2780余名干部联合“四支队伍”,严格落实包村联户、定期走访、民情日记、问题台账、民事代办等制度,实现了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各级累计走访群众6万多户,征集意见建议5100条,筹集物资40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4600万元,扶贫帮困8342人次,兴办实事3350件。十是特色移民搬迁模式和全方位配套政策。按照“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要求,坚持“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园区景区、靠近新型农村社区”原则,以集中安置为主,建设大型安置社区9个、集中安置点11个,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避灾户、洪灾户和采煤塌陷户。制定出台14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在上级补助金之外,对进城入镇的搬迁户分别奖励2万元和1.5万元,所有移民搬迁户在原籍的一切权益继续享受。针对低保、五保户等特困户,政府出资建设“幸福家园”小区,实施“交钥匙”工程,群众免费居住。同时,同步规划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网和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18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全覆盖。此外,建立安置区周边园区内龙头企业和搬迁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根据企业使用贫困群众的人数和时间进行奖补;对带动贫困户从事特色种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移民搬迁户中的大学毕业生,优先安排到园区企业工作。十一是区委、区政府以关庄镇道东村为试点,率先开展“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经过系统提炼、完善、总结,并向全区推广开展“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十二是积极发挥人才优势,开展“人才尖兵连、脱贫在一线”行动,群众在家门享受到了人才队伍送来的“营养大餐”。十三是全区开展“周四帮扶日”活动,所有包联干部下到村组,解决好服务和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2017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政策倾斜,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2月底前完成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区级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向深度贫困村倾斜。坚持运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抓好基础设施、移民搬迁、产业培育、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和健康扶贫“六个聚焦”,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全力加快深度贫困村脱贫步伐。基础设施方面,以深度贫困村为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移民搬迁方面,积极实施偏远高寒、缺水山区整村整组搬迁,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产业培育方面,深化“四位一体”立体式扶贫模式,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特色种养殖、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就业扶贫方面,优化深度贫困村就业创业环境,加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支持劳动力转移,扶持创业就业,开发安置特设公益性岗位,狠抓政策落实,以就业创业促进深度贫困村的群众增收脱贫;生态扶贫方面,认真落实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开发更多生态护林员岗位,按期足额发放退耕还林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贫困群众就业有岗位,收入有保障;健康扶贫方面,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加快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不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审稿:武增虎 撰稿:宋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