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随访
随访内容:①出院时带药LP、Meptin等。②定期呼吸专科门诊随诊。③出院应当注意的问题:避免呼吸道感染,观察日后是否反复喘息发作。
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其病理类型主要分为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和增殖性细支气管炎两种。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BO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异体骨髓或心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也有部分BO为特发性。目前认为致BO病原体的靶点为呼吸道纤毛细胞,由于免疫反应介导,上皮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发生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从而导致BO。已有研究发现,BO与患儿年龄、性别、被动吸烟等因素无关。
1.感染 BO通常继发于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最多见。腺病毒是BO的主要病原,病毒(腺病毒3型、7型、2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染病毒2型和3型,流感病毒A和B型及麻疹病毒等),细菌(如百日咳鲍特菌、B族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均有报道,病毒感染多见,其中腺病毒最常见。
2.组织器官移植 BO的发生与异体骨髓、心肺移植有很强相关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移植后BO发生的高危因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参与BO的形成。
3.吸入因素 有毒气体(包括氨、氯、氟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异物、胃食管反流等均可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慢性呼吸道阻塞性损伤,发展成BO。
4.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渗出性多型性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也与BO有关。
有研究发现,1/3的SJS患儿有呼吸道上皮受损,可进一步发展成BO。
(二)目前BO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肺功能和HRCT改变
1.急性感染或急性肺损伤后6周以上的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咳嗽,喘鸣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
2.肺内可闻及喘鸣音和/或湿啰音。
3.临床表现重,胸部X线仅表现为过度通气和/或单侧透明肺,症状与影像表现不符。
4.肺CT示双肺通气不均,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肺不张,马赛克灌注征。
5.肺X线片为单侧透明肺。
6.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可逆试验为阴性。
7.排除其他阻塞性疾病如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哮喘、免疫功能缺陷、胰腺纤维囊性变。
(三)临床表现
BO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展可迅速,依据细支气管及肺损伤的严重度、广泛度和疾病病程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临床症状和体征呈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可从轻微哮喘样症状到快速进行性恶化、死亡。患儿常在急性感染后持续出现慢性咳嗽、喘息和运动不耐受,达数月或数年,逐渐进展,并可因其后的呼吸道感染而加重,重者可在1~2年内死于呼吸衰竭。
(四)辅助检查
1.胸部X线 BOX线胸片表现无特异性,对诊断BO不敏感,40BO患儿X胸片正常。部分患儿X线胸片表现有肺透亮度增加,磨玻璃样改变,可有弥漫的结节状或网状结节状阴影,无浸润影。X线胸片表现常与临床不符。
2.高分辨率CT(HRCT) HRCT的应用提高了儿童BO诊断的能力。HRCT在各种原因引起的BO诊断中均有非常重要意义,具有特征性改变,可显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外周细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扩张伴分泌物滞留,表现为小叶中心性支气管结节影;间接征象为外周细支气管扩张、肺膨胀不全、肺密度明显不均匀,高通气与低通气区混合(称马赛克灌注征)、气体滞留征。这些改变主要在双下肺和胸膜下。马赛克征(mosaic征),即肺密度降低区与密度增高区镶嵌分布,是小气道损伤的最重要征象。马赛克征的出现高度提示BO的可能,但马赛克灌注并无特异性,在多种完全不同的弥漫肺部疾病中都是首要的异常征象。CT呼气相上的气体滞留征诊断BO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最高,文献报道几乎100BO患者有此征象。有报道,儿童患者可采用侧卧等方式代替动态CT扫描。
3.肺功能 特异性表现为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即呼气流量明显降低。气流受限是早期变化,用力肺活量25~75
水平的平均呼气流量(FEF 25
~75
)在检测早期气道阻塞方面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更敏感,在BO患儿显示明显降低,可小于30
预计值。
4.支气管激发试验 BO与哮喘一样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但二者对醋甲胆碱和腺苷-磷酸(AMP)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反应不同。哮喘对直接刺激剂醋甲胆碱、间接刺激剂AMP均阳性,而BO对醋甲胆碱只有部分阳性,而且是短暂的,对AMP呈阴性反应。
5.动脉血气 严重者出现低氧血症,血气可用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6.肺通气灌注扫描 BO患儿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斑块状分布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王维等对11例患儿进行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双肺多发性通气血流灌注受限,以通气功能受限为著,其结果与患儿肺CT的马赛克灌注征相对应,且较CT敏感,认为该测定是一项对BO诊断及病情评估有帮助的检查。
7.纤维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分析 可利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除外气道发育畸形,也可进行支气管黏膜活检。有研究提示,BO与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升高相关,也有学者认为灌洗液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BO的早期标志,但还不能用于诊断BO。
8.肺活检 是BO诊断金标准,但由于病变呈斑片状分布,肺活检不但有创而且不一定取到病变部位,故其儿科应用受到限制。
(五)鉴别诊断
1.哮喘 BO和哮喘均有喘息表现,且BO胸片多无明显异常,易误诊为哮喘。哮喘患儿胸部HRCT可出现轻微的磨玻璃样影或马赛克征,易误诊为BO,故可根据喘息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的治疗反应、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HRCT的表现等对这两种疾病进行综合判断鉴别。
2.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绝大多数该病患儿有鼻窦炎,胸部HRCT显示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状和支气管扩张,而非马赛克征和气体闭陷征。
3.特发性肺纤维化 又称Hamman-Rich综合征。起病隐匿,多呈慢性经过,临床以呼吸困难、发绀、干咳较为常见,多有杵状指(趾)。X线胸片呈广泛的颗粒或网点状阴影改变,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伴肺容量减少。
(六)治疗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BO治疗准则,缺乏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
1.糖皮质激素 对激素应用剂量、疗程和方式仍然存在争议。未及时使用激素的BO病例几乎均遗留肺过度充气、肺膨胀不全和支气管扩张,并且肺功能逐渐恶化。吸入激素可降低气道高反应,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但实际上如果出现了严重呼吸道阻塞,则气溶胶无法到达肺周围组织,故有人提议加大吸入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1500g),但缺乏安全性依据。针对严重BO患儿,有研究静脉应用甲泼尼龙30mg/(kg·d),连用3天,每月1次,可减少长期全身用药的副作用。9例骨髓移植后BO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0mg/(kg·d),连用3天,每月1次(平均4个月),辅以吸入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肺功能稳定。有学者建议口服泼尼松1~2mg/(kg·d),1~3个月后逐渐减量,以最小有效量维持治疗;病情较重者在治疗初期予甲泼尼龙1~2mg/(kg·d)静脉滴注,3~5天后改为口服;同时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液0.5~1.0mg/次,每天2次,或布地奈德气雾剂200~400r/d吸入治疗。
2.支气管扩张剂 随BO病情进展,肺功能可由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变为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对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儿,支气管扩张剂可部分减少阻塞症状,对肺功能试验有反应和/或临床评估有反应患儿可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药可作为减少吸入或全身激素用量的联合用药,不单独使用。文献提出,对支气管扩张剂有反应是长期应用激素的指标。
3.其他
(1)抗生素:BO患儿易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应针对病原选择抗生素。对于伴广泛支气管扩张的BO患儿更需要抗生素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别是阿奇霉素在抗菌活性之外,还有抗炎特性,对部分BO患者有效,可改善肺功能。
(2)氧疗:吸氧浓度要使氧饱和度维持在0.94以上(氧合指数0.25~0.40)。
(3)纤支镜灌洗:有研究观察了8例BO患儿纤支镜灌洗效果,提出纤支镜灌洗对BO病情的恢复无帮助。
(4)肺部理疗:主要适应证是支气管扩张和肺不张,可降低支气管扩张相关问题的发生率,避免反复细菌感染。
(5)外科治疗:①肺或肺叶切除。对于伴局部支气管扩张或慢性肺叶萎陷的BO患儿,受累肺叶切除可避免肺部感染的频发和加重。文献报道1例累及单侧肺的BO患儿,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单侧肺切除后效果较好。②肺移植。肺移植为处于终末阶段的BO患儿提供了长期存活的机会。持续存在的严重气流阻塞,伴有肺功能降低和越来越需要氧气支持的BO患儿可考虑肺移植。
(6)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热量和能量的支持疗法,尽可能让患儿身高、体重达到同年龄儿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