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询问患儿有无发热、乏力、食欲低下、全身不适、盗汗、关节痛、肌痛、皮肤瘀点、腹痛、恶心、呕吐、腰痛、血尿、便血、头痛、偏瘫、失语、抽搐、昏迷等。发病前有无扁桃体炎、龋齿、皮肤感染、败血症、拔牙等小手术、静脉内插管、心内手术等。
2.过去史 询问有无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及后天性心脏病病史,有无心脏手术、人工瓣膜或心内膜补片等病史,询问患儿有无外伤史。
3.个人史 询问出生时喂养及生长发育情况。
4.家族史 询问家属中有无心脏病患者。
(二)体格检查
1.一般表现 注意有无体温升高、苍白、精神不振。寻找各器官有无栓塞表现,如指、趾尖有无红色疼痛性Osler结,手、脚掌有无出血性红斑(Janeway斑),有无指甲下条纹状出血,眼结膜出血,有无脾大及压痛等。有无杵状指、趾。有无肾区叩击痛、脑膜刺激征、偏瘫。视网膜有无卵圆形出血红斑。有无心力衰竭表现如肝大、水肿等。
2.心脏检查 对原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听诊时注意心脏有无出现新杂音或心脏杂音性质改变。原有杂音可变响变粗,原无杂音者可出现乐鸣性杂音且易多变。
(三)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1)外周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进行性贫血,可有血小板减少。
(2)血沉增快,CRP升高。
(3)血培养阳性。
(4)特殊检查:原有心脏病者心电图、X线胸片等有相应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可确定赘生物的大小、数量、位置及心瓣膜损坏情况。
2.其他检查 尿常规中可出现蛋白及红细胞。血清球蛋白、γ球蛋白可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类风湿因子、抗心内膜抗体、抗核抗体可升高。
(四)诊断标准
1.临床指标(2001年中华儿科学会心血管组制定)
(1)主要指标:
1)血培养阳性:分别2次血培养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致病菌(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2)心内膜受累证据: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心内膜受累证据(有以下征象之一)。①附着于心脏瓣膜或瓣膜装置、心脏、大血管内膜、置入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②心内脓肿。③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片有新的部分裂开。
3)血管征象:重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或感染性动脉瘤。
(2)次要指标:
1)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或中心静脉内插管。
2)症状:较长时间的发热(≥38℃),伴贫血。
3)心脏检查:原有心脏杂音加重,出现新的反流杂音或心功能不全。
4)血管征象:瘀斑、脾大、颅内出血、结膜出血,镜下血尿或Janeway斑(手掌和足底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
5)免疫学征象:肾小球肾炎,Osler结(指和趾尖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Roth斑(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红斑,中心呈白色),或类风湿因子阳性。
6)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符合主要指标中的要求。
2.病理学指标
(1)赘生物(包括已形成的栓塞)或心内脓肿经培养或镜检发现微生物。
(2)存在赘生物或心内脓肿,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伴活动性心内膜炎。
3.诊断依据
(1)具备以下①~⑤项中任何之一者可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①符合临床指标中主要指标2项。②符合临床主要指标1项和次要指标3项。③有心内膜受累证据并符合临床次要指标2项。④符合临床次要指标5项。⑤符合病理学指标1项。
(2)有以下情况时可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①有明确的其他诊断可解释临床表现。②经抗生素治疗≤4天临床表现消除。③抗生素治疗≤4天,手术或尸检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证据。
(3)临床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具备确诊依据时仍应进行治疗,根据临床观察及进一步的检查结果确诊或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五)诊断步骤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步骤见图3-1。
图3-1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流程图
(六)鉴别诊断
1.本病如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须与伤寒、败血症、结核、风湿热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
2.本病如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须与伴有低热者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者相鉴别。
3.与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炎的鉴别比较困难,但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栓塞、脾大、杵状指及血培养阳性,特别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较大赘生物等均可与上述诸病相鉴别。
4.手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须与心包切开综合征及术后灌注综合征鉴别,后两者均为自限性疾病,经休息、服用阿司匹林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