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的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对呼吸道病毒治疗功效较肯定的仅限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药和M2蛋白抑制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及雾化吸入利巴韦林。
1.利巴韦林 为广谱抗病毒药,已广泛用于各类病毒性感染。早期应用雾化吸入或静脉给药,有一定疗效,但对重症病毒性肺炎单独使用作用尚不可靠。10~15mg/(kg·d),必要时30~4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也可肌内注射,或0.1溶液喷雾吸入,国外主要通过雾化吸入治疗严重RSV感染。
2.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 可用于流感病毒A感染的防治。后者活性比前者强,呼吸道药物浓度亦较高。但由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及耐药株的出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3.神经氨酸酶抑制药 是一类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目前已用于临床的神经氨酸酶抑制药包括扎那米韦、奥司他韦(达菲),可选择性抑制A型和B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改变病毒正常的凝集和释放功能,减轻受感染的程度,缩短病程。前者只能吸入给药,因而婴幼儿患者常无法使用。奥司他韦则口服给药,每次儿童2mg/kg,2次/d。
4.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有报道RSV免疫球蛋白静脉使用可显著减轻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较好疗效。
5.干扰素 可使受感染细胞转化为抗病毒状态,不断生成具有高度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滴鼻或喷雾吸入。
6.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主要适用于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CMV感染者。一般情况下每次5mg/kg,静脉滴注,3次/d,疗程为7天。
7.更昔洛韦(丙氟鸟苷) 是抑制CMV作用较强的药物。诱导期10mg/(kg·d),2次/d,连用14~21天,静脉滴注;维持量5~7.5mg/(kg·d),1次/d,每周5~7次,静脉滴注,或每次5~10mg/kg,2次/d,口服。
8.其他 白细胞介素-2(IL-2)、胸腺素、阿糖腺苷、双嘧达莫、聚肌胞、泰瑞宁和丙基乙磺酸及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