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胃灼热、泛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2年内,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1989年,美国芝加哥FD专题会议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5个亚型:反流样消化不良(reflux like dyspepsia)、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dysmotility like dyspepsia)、溃疡样消化不良(ulcer like dyspepsia)、吞气症(aerophagia)及特发性消化不良(idiopathic dyspepsia)。目前采用较多的是4型分类:①运动障碍样型。②反流样型。③溃疡样型。④非特异型。
(一)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
此型患者的表现以腹胀、早饱及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动力学检查50~60
患者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二)反流样消化不良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胃灼热,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小时pH监测可发现部分患者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三)溃疡样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剂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者伴胃灼热,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四)非特异型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表现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
但是,2006年颁布的罗马Ⅲ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有症状,成人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还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表现为餐后饱胀或早饱)和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两个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