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一、病因

哮喘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迄今未全阐明,不同病因引起哮喘的机制不尽一致,现介绍如下。

(一)内因

哮喘患者多属过敏性体质(旧称泥膏样或渗出性素质),即特应性体质,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其特点是:体态肥胖,易患湿疹、过敏性皮炎和药物、食物过敏,婴儿期IgA较低,易患呼吸道感染或顽固性腹泻。血清IgE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等有较多IgE受体。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障碍,Ts细胞减少,Th细胞增多,尤其Th2类细胞因子亢进。抗体水平失衡。微量元素失调,主要是Zn降低,使免疫功能下降。A型血哮喘患儿明显高于其他型血者,乃由于其呼吸道含较多ABH血型物质,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此外哮喘患儿内分泌失调,雌二醇升高,皮质醇、孕酮水平下降。有较高的阳性家族过敏史和过敏原皮试阳性率,迷走神经功能亢进,β2受体反应性下降,数量减少,β/α比例紊乱等,这些内因是可以遗传的,其遗传因素在第6对染色体的HLA附近。近年研究发现尚与其他多种染色体有关。这是发生哮喘的先决条件。有人对985例哮喘儿童进行家系调查,64.68的患儿有湿疹等变应性疾病史;42.15有哮喘家族史,而且亲代愈近,患病率愈高,有家族聚集现象,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度80。此外早期喘息与肺发育较小、肺功能差等有关。

(二)外因

外因也是哮喘发生的必备条件。

1.变应原 变态反应学说认为,哮喘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原作用于机体后,使机体致敏,并产生IgE,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后,便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通过“桥联作用”,Ca2+流入细胞内,激活细胞内的酶,溶酶体膜溶解,使其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等过敏介质,发生哮喘。引起哮喘的变应原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吸入性、食物性和药物性3类,如屋尘、螨、花粉、真菌、垫料、羽毛等吸入性变应原和奶、鱼、肉、蛋、瓜果、蔬菜等食物性过敏原,及阿司匹林类解热镇痛药、青霉素类等药物,此外,SO2、DDV、油漆、烟雾、环氧树脂等亦可诱发哮喘。近年房屋装修,甲醛、油漆等有害物质致空气污染,已成为哮喘发生的又一常见原因。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业污染、汽车废气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与哮喘患病率增加也均有关系。

2.呼吸道感染 是哮喘的又一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原体本身就是一种变应原,并且感染可以因为呼吸道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呼吸道反应性增高。据有学者对2534例哮喘的调查,91.91的首次病因和74.29的复发诱因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近年研究业已证明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部RSV-IgE和组胺水平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阳性率均增高,其他如腺病毒、hMPV、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百日咳鲍特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曲菌等真菌感染均可引起哮喘,鼻窦炎与哮喘关系也非常密切。

3.其他 约90的哮喘患儿由运动而激发,这可能系呼吸道冷却或纤毛周围呈现暂时性高渗状态,促使炎症细胞产生并释放过敏性介质所致。大哭、大笑等剧烈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如考试)或创伤及冷空气刺激、气候骤变、气压降低等及咸、甜饮食均可诱发哮喘。胃食管反流是夜间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