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问题及饮食疗法。
(二)急性腹泻治疗
1.饮食疗法 应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康复时间。以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天加餐1次,共2周。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即液体疗法,是通过补充不同种类的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方法。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异常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3部分。补充液体的方法包括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种。
(1)口服补液:适用于腹泻时脱水的预防及纠正轻、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等患儿不宜采用口服补液。常用制剂如下。口服补液盐(ORS液):WHO推荐的ORS液中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l-80mmol/L,HCO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可用NaCl 3.5g,NaHCO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310mmol/L。此液中葡萄糖浓度为2,有利于Na+和水的吸收;Na+的浓度为90mmol/L,适用于纠正电解质丢失量;含有一定量的钾和碳酸氢根,可补充钾和纠正酸中毒。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一啤酒瓶盖的一半);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
用量: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为50~80mL/kg,中度脱水口服补液量为80~100mL/kg;患儿每腹泻1次给ORS液或米汤加盐溶液50~100mL,或能喝多少给多少,或每5~10分钟喂1次,每次10~20mL,ORS液为2/3张,应注意另外补充白开水。
(2)静脉补液:适用于新生儿、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腹胀、休克或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常用溶液有非电解质溶液:常用5或10
葡萄糖注射溶液。电解质溶液:常用0.9
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1张),3
氯化钠溶液,5
碳酸氢钠溶液(3.5张),10
氯化钾溶液(8.9张)等。混合溶液:为适用不同情况的补液需要,可将各种不同渗透压的溶液按不同比例配成混合溶液使用。在静脉补液的实施过程中需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及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
第1天补液:定量、定性、定速。
定输液总量(定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为90~120mL/kg、中度脱水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mL/kg。先按1/2~2/3量给予,余量视病情决定取舍。营养不良小儿、肺炎、心肾功能不全者、学龄儿,补液总量应酌减1/4~1/3。
定输液种类(定性):原则为先盐后糖。低渗性脱水补给2/3张液,等渗性脱水补给1/2张液,高渗性脱水补给1/3张液。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按等渗性脱水补给。脱水一旦纠正、电解质正常后不必将原计划张力液体全部输完,应当及时修正补液方案,改为1/5~1/4张液。
定输液速度(定速):原则为先快后慢。补液总量的1/2应在头8~12小时内补完,输入速度为8~12mL/kg。若有休克时应先扩容,用2∶1等张含钠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10~20mL/kg(总量<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输入,以迅速改善有效循环血量和肾功能。扩容所用的液体和电解质包括在前8~12小时的补液内。余下的液体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5mL/(kg·h)。对低渗性脱水的纠正速度可稍快,出现明显水中毒症状如惊厥等时,需用3
氯化钠液滴注,12mL/kg可提高血清钠10mmol/L,以纠正血清钠至125mmol/L为宜。高渗性脱水时补液速度宜放慢,总量宜在24小时内均匀输入,纠正高钠血症以每天降低血清钠10mmol/L为度。
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因输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即可纠正。一般当pH<7.3时可静脉补给碱性液体,常用1.4碳酸氢钠3mL/kg可提高HCO3-约1mmol/L,可暂按提高HCO3-5mmol/L给予。有血气测定结果时可按公式计算:碱剂需要量(mmol)=(22-测得HCO3-mmol/L)×0.6×体重(kg);或碱剂需要量=[-BE]×0.3×体重(kg)。一般首次给予计算量的1/2,根据治疗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纠正低钾血症: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内有尿即应补钾,静脉补入氯化钾为0.15~0.3g/(kg·d),浓度不应超过0.3,每天静脉滴入的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一般补钾需要4~6天,以补充细胞内钾的不足,能口服时改为口服补钾。纠正低钙、低镁:出现低钙惊厥症状时可用10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2mmol/kg,最大量<100mL,加等量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低镁者用25
硫酸镁每次0.1mL/kg,深部肌内注射,2~3次/d,症状缓解后停用。
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1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第2天及以后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频繁或口服不耐受者,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按每天60~80mL/(kg·d),用1/5~1/3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3~1/2张含钠液补充;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脉滴注。还要注意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等。
3.药物治疗 据病情从3方面治疗。
(1)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儿多为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所致,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理使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药。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儿应选用抗生素治疗。黏液、脓血便患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床特点,针对病原选用抗感染药,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鼠疫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等所致感染可选用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伪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来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选用万古霉素、新青霉素、甲硝唑或抗真菌药治疗。婴幼儿选用氨基糖苷类及奎诺酮类抗生素应慎重。
(2)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等。
(3)肠黏膜保护药: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十六角蒙脱石粉。
(三)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治疗
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患儿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1.积极寻找引起病程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避免顽固的肠道菌群失调。
2.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营养治疗:类患儿多有营养不良,禁食对机体有害,继续喂养对促进疾病恢复有利。继续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量。>6个月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糖类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其中以乳糖不耐受者最多,宜采用去乳糖或双糖饮食。
过敏性腹泻:有些患儿在无双糖酶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牛奶或大豆蛋白),应改用其他饮食。
要素饮食:是肠黏膜受损患儿最理想的食物,是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
静脉营养:少数严重患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推荐方案为:10脂肪乳剂2~3g/(kg·d),复方氨基酸2~2.5g/(kg·d),葡萄糖12~15g/kg,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液体每天120~150mL/(kg·d)。通过外周静脉输入,好转后改为口服。
4.药物治疗:抗感染药应慎用,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敏选用。酌情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脂溶性(维他利匹特)和水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等。还可应用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