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诊断

五、诊断

(一)心力衰竭诊断

心力衰竭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做出的。首先应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或具有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其次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依据(参见临床表现)。

(二)心力衰竭类型的判断

1.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依据心力衰竭发生速度、发展过程及机体是否具有充分时间发挥其代偿机制,将心力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短期内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器官灌注不良和静脉急性淤血。急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见于心脏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暴发性心肌炎和川崎病合并心肌梗死。

(2)慢性心力衰竭:是逐渐发生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或急性心力衰竭渐变所致。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心室重构是其特征。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感染、心律失常、中断治疗等)可促发突然出现急性加重表现,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急性发作)。

2.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力衰竭

(1)左心衰: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引起,临床上以肺循环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2)右心衰:指右心室代偿功能不全引起,临床上以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主。单纯右心衰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及肺动脉高压等。

(3)全心力衰竭:左、右心室同时受累,左心衰与右心衰同时出现;或者左心衰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经长期后右心衰相继出现。

3.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1)收缩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低下并有静脉淤血的表现。临床特点为左心室扩大、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LVEF≤40)。

(2)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舒张期松弛和充盈障碍导致心室接受血液能力受损,表现为左心室充盈压增高并有静脉淤血的表现。临床通常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的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估测左室舒张功能。

4.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和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

(1)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指心排血量降低,有外周循环异常的临床表现,如外周血管收缩、发冷、苍白等。

(2)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由于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心力衰竭,心排血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循环充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脚气病、体动-静脉瘘等。

(四)心力衰竭临床状况评估

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一项小儿心脏病患者心功能分级方案来评价心力衰竭的程度,主要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分为4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学龄期儿童能够参加体育课并且能和同龄儿童一样参加活动。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任何不适,但一般活动可引起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学龄期儿童能够参加体育课,但是能参加的活动量比同龄儿童小。可能存在继发性生长障碍。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少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可引起症状,如步行15分钟,就可感到疲乏、心悸或呼吸困难。学龄期儿童不能参加体育,存在继发性生长障碍。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力衰竭症状、并在活动后加重。存在继发性生长障碍。以上的心功能分级适用于儿童。

婴儿可按Ross等提出的心力衰竭分级,见表3-3。

表3-3 婴儿心力衰竭Ross分级评分法

注:S3 第三心音;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示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婴儿提示分流量大,肺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0~2分心力衰竭;3~6分轻度心力衰竭;7~9分中度心力衰竭;10~12分重度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