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一般说来,治疗中最重要的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治疗关系。医生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取得患者的信赖。经过初步检查之后,应与患者讨论鉴别诊断,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应向患者推荐合理的诊断和检查步骤,并向患者解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经过诊断性检查之后,应告诉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同时向他们进行宣教、消除疑虑,抑制“过分检查”的趋势,将重点从寻找症状的原因转移到帮助患者克服这些症状。
医生应该探究患者的生活应激情况,包括患者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及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太可能的,应指导患者减轻应激反应的措施,如体育锻炼和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还应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或用药的改变。要仔细了解可能使患者症状加重的食物和药物,并停止使用。
(二)药物治疗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特效的药物可以使症状完全缓解。而且,症状的改善也可能与自然病程中症状的时轻时重有关,或者是安慰剂的作用。所以治疗的重点应放在生活习惯的改变和采取积极的克服策略上,而非一味地依赖于药物。在症状加重时,药物治疗可能会有帮助,但应尽量减少用量,只有在有明确益处时才可长期使用。
下面介绍一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
1.抗酸剂和制酸剂
(1)抗酸剂:在消化不良的治疗用药中,抗酸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非处方药,部分患者服用抗酸剂后症状缓解,但也有报告抗酸剂与安慰剂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疗效相近。
抗酸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硅酸镁):在我国常用的有碳酸钙口服液、复方氢氧化铝片及胃达。这类药物对于缓解饥饿痛、反酸及胃灼热等症状有较明显效果。但药物作用时间短,须多次服用,而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抑酸剂:抑酸剂主要指H2受体拮抗药和质子泵抑制药。
H2受体拮抗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报道很多,药物的疗效在统计学上显著优于安慰剂。主要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它们抑制胃酸的分泌,无论对溃疡亚型和反流亚型都有明显的效果。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可抑制壁细胞H+-K+-ATP酶,抑制酸分泌作用强,持续时间长,适用于H2受体拮抗药治疗无效的患者。
2.促动力药 根据有对照组的临床验证,现已肯定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吗丁啉)及西沙比利对消除功能性消化不良诸症状确有疗效。儿科多潘立酮应用较多。
(1)甲氧氯普胺:有抗中枢和外周多巴胺作用,同时兴奋5-HT4受体,促进内源性乙酰胆碱释放,增加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促进胃排空。儿童剂量每次0.2mg/kg,3~4次/d,餐前15~20分钟服用。因不良反应较多,故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2)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抗药,可促进固体和液体胃排空,抑制胃容纳舒张,协调胃窦-十二指肠运动,松弛幽门,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儿童剂量每次0.3mg/kg,3~4次/d,餐前15~30分钟服用。1岁以下儿童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故不宜服用。
(3)西沙比利:通过促进胃肠道肌层神经丛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加强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的推进性运动。对胃的作用主要有增加胃窦收缩,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降低幽门时相性收缩频率,使胃电活动趋于正常,从而加速胃排空。儿童剂量每次0.2mg/kg,3~4次/d,餐前15~30分钟服用。临床研究发现该药能明显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但因心脏的不良反应,故应用受到限制。
(4)红霉素:虽为抗生素,也是胃动素激动药,可增加胃近端和远端收缩活力,促进胃推进性蠕动,加速空腹和餐后胃排空,可用于FD小儿。
3.胃黏膜保护剂 这类药物主要有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恩前列素及蒙脱石散等。临床上这类药物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可能与慢性胃炎有关,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屏障功能的减弱。
4.5-HT3 受体拮抗药和阿片类受体激动药这两类药物促进胃排空的作用很弱,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原理是调节内脏感觉阈。但此类药在儿科中尚无用药经验。
5.抗焦虑药 国内有人使用小剂量多虑平和多潘立酮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发现对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较之不使用多虑平的患者有明显提高。因此,在对FD的治疗中,利用药物对心理障碍进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