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对新生儿及2个月以内婴儿,询问有无发热或体温波动、拒乳、吐奶、少动、嗜睡、凝视、尖叫及抽搐,有无呼吸暂停、心率慢、发绀。对3个月至2岁婴儿询问有无前驱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有无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抽搐、嗜睡或昏迷。对2岁以上小儿询问有无发热、头痛、呕吐、抽搐、肌肉关节痛、倦怠、无力、嗜睡或昏迷等。
2.过去史 对新生儿及2个月以内婴儿,询问出生时有无窒息、新生儿肺炎、尿布疹、脐炎、皮肤疖肿、母亲感染史。对2个月以上小儿询问有无抽搐、脑膜炎、颅内肿瘤、颅脑外伤、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颅骨或脊柱骨髓炎、皮毛窦感染、脑脊膜膨出病史。
3.个人史 询问出生时有无窒息史,喂养史中应注意是否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有无服用维生素D制剂。预防接种史中注意有无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4.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癫、遗传性疾病史。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情况及生命体征 注意反应情况、体温、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有心率减慢、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深浅不一或不规则,进而呼吸衰竭,提示有脑疝发生。
2.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各种深浅反射、肌张力。前囟饱满、隆起,提示颅内压增高明显。此外,可有颈抵抗,巴宾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中枢性脑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三)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脑脊液常规: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可达1.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增高,可超过1.0g/L,糖含量降低。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有细菌抗原,或分子生物学检查发现细菌核酸。
2.其他检查
(1)血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时其不一定获阳性结果,但仍是明确病原菌的重要方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2)皮肤瘀斑涂片找病原菌。
(3)脑脊液特殊检查:免疫学检查有细菌抗原,或分子生物学检查发现细菌核酸。
(4)对有异常定位体征、治疗中持续发热、头围增大、颅内压显著增高而疑有并发症者,可进行颅脑CT检查。
(四)诊断
1.婴儿有凝视、尖叫、前囟饱满、颅缝增宽、抽搐。幼儿有发热、头痛、呕吐,可有惊厥、昏迷,可出现脑疝体征。体检有颈抵抗,巴宾斯基征和凯尔尼格征阳性。
2.部分患儿可有第Ⅱ、第Ⅲ、第Ⅵ、第Ⅶ、第Ⅷ对脑神经受累表现或肢体瘫痪。如有颅内脓肿、硬膜下积液、脑积水、静脉窦栓塞等并发症,可有视神经盘水肿。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严重者有时可不增多。
4.脑脊液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常>500×106/L,中性粒细胞占优势,潘氏试验阳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葡萄糖减少。
5.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找到细菌,或免疫学检查有细菌抗原,或分子生物学检查发现细菌核酸。
6.排除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
具有上述第1、第4、第6项,伴或不伴第2、第3项,可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如同时具有第5项则可做病原学确诊。
(五)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 感染中毒症状不及化脑重,CRP不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细胞数<20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糖正常或接近正常。病毒分离,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动态检测有助于诊断。
2.结核性脑膜炎 多缓慢起病,病史中有结核感染和接触史。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状,细胞数增多,但多不超过500×106/L,糖含量明显减少,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在早期渗出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其他均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薄膜抗酸染色、培养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均有助于诊断。PCR检查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DNA可阳性。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具有流行趋势,见于冬春季。起病急骤,进展快,早期皮肤可有出血点或瘀斑,重症可有华 弗综合征表现。咽拭子、血液、皮肤瘀点涂片找到脑膜炎奈瑟菌可确诊。
4.Mollaret脑膜炎 病程迁延,可反复多次发生脑脊液类似化脑改变,但无细菌学、血清学方面的感染证据。有的病例脑脊液内可见Mollaret细胞,为一种大单核细胞。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激素治疗有效。
5.隐球菌脑膜炎 多缓慢起病,反复剧烈头痛,不同程度发热,呕吐,常可间隙性自然缓解。家中常饲养鸽子。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孢子,真菌培养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