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详尽的病史及典型症状不难诊断。轻症及不典型病例,可借助辅助检查确诊。
1.病史采集 ①询问是否有过典型哮喘表现,并除外其他喘息性疾患;问明首次发病的年龄、病情、持续时间、每次复发的诱因和居住环境是否阴暗、潮湿、空气污浊及生活习惯;家中是否养猫、狗、鸟等;发病先兆、起病缓急、持续时间、有无受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常用治疗措施及缓解方法。②特应症病史及Ⅰ、Ⅱ级亲属中过敏史:如湿疹、皮炎、变应性鼻炎、咽炎、结膜炎,药物、食物过敏,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腹泻史;家族中有无上述疾病史和哮喘、气管炎史等。③发病诱因:何时、何种环境下发病,寻找环境中可疑变应原;与运动、情绪、劳累、冷空气、烟尘、DDV、油漆、食物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的关系。
2.辅助检查 ①血液:外源性哮喘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常>0.3×109/L,嗜碱性粒细胞>0.033×109/L,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并发感染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血电解质一般无异常。②痰液及鼻分泌物:多呈白色泡沫状稀黏痰或胶冻样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发感染时痰成黄或绿色,中性粒细胞为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可使痰变棕黄色。显微镜下可见库什曼螺旋体和夏科-雷登晶体。③X线胸片检查:少数可正常,多有肺纹理粗乱,肺门阴影紊乱、模糊,发作期可有肺不张、肺气肿,右心肥大等表现,并发感染时可有点片状阴影。④肺功能:缓解期以小气道病变常见,发作期可见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增加等。峰流速仪测定PEER简单易行,实用价值大,可估计病情,判定疗效,自我监测,诊断轻型和不典型哮喘。正常或轻症的PEF应大于预计值或本人最佳值的80,24小时变异率<20
;其PEF为预计值的60
~80
,变异率为20
~30
为中症;PEF和FEV1有高度相关性,可代替后者。⑤血气分析:对估计气道梗阻程度及病情、指导治疗均有重大意义。轻度哮喘:血气正常,每分钟通气量稍增加(Ⅰ级),或PaCO2轻度下降,血pH轻度升高,每分钟通气量增加(Ⅱ级);中度哮喘(Ⅲ级):通气/血流(V/Q)比例失调,PaO2下降,PaCO2仍略低;严重哮喘(Ⅳ级):PaO2进一步下降,PaCO2“正常或略升高”,提示呼吸道阻塞严重,易误认为病情好转;晚期哮喘(Ⅴ级):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表现和酸中毒。pH<7.25表示病情危笃,预后不良。⑥支气管激发或扩张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的测定。⑦变应原测定。⑧免疫功能检查示总IgE升高或特异性IgE升高。⑨其他:还可根据条件及病情测ECP等炎性介质及CKs、IL-4、IL-5、β2受体功能、内分泌功能、血清前列腺素水平、微量元素及cAMP/cGMP等。
3.诊断标准
(1)儿童哮喘:①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及甜咸食物等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弥漫或散在哮鸣音,呼气多延长。③支气管扩张剂有显著疗效。④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需要说明的是:①喘息是婴幼儿期的一个常见症状,故婴幼儿期是哮喘诊治的重点。但并非婴幼儿喘息都是哮喘。有特应质(如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及家族过敏史阳性的高危喘息儿童,呼吸道已出现变应性炎症,其喘息常持续至整个儿童期,甚至延续至成年后。但是无高危因素者其喘息多与ARI有关,且多在学龄前期消失。②不能确诊的可行:哮喘药物的试验性治疗,这是最可靠的方法;可用运动激发试验,如阳性,支持哮喘诊断;对于无其他健康方面问题的儿童出现夜间反复咳嗽或患儿感冒“反复发展到肺”或持续10天以上或按哮喘药物治疗有效者应考虑哮喘的诊断,而不用其他术语,这种可能的“过度”治疗远比反复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好;更要注意病史和X线排除其他原因的喘息,如异物、先天畸形、CHD、囊性纤维性变、先天免疫缺陷、反复牛奶吸入等。
(2)咳嗽变异性哮喘:即没有喘鸣的哮喘。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于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感染治疗无效。②平喘药可使咳嗽缓解。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或变应原试验阳性。④呼吸道有高反应性(激发试验阳性)。⑤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
(二)鉴别诊断
1.毛细支气管炎 又称喘憋性肺炎,是喘息常见病因,可散发或大流行,多见于1岁内尤其2~6个月小儿,系RSV等病毒引起的首次哮喘发作,中毒症状和喘憋重,易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对支气管扩张药反应差,可资鉴别。但在特应质、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方面与哮喘相似,且有30以上发展为哮喘。我们曾长期随访RSV毛细支气管炎,约70
发展为喘支,25
~50
变为哮喘,其高危因素为:较强的过敏体质和家族过敏史,血清IgE升高,变应原皮试阳性,细胞免疫低下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喘息性支气管炎 国外多认为喘支属于哮喘范围。其特点是:多见于1~4岁儿童,是有喘息表现的呼吸道感染,有发热等表现,抗感染治疗有效,病情较轻,无明显呼吸困难,预后良好,多于4~5岁后发作减少,症状减轻而愈。因此,与过敏性哮喘有显著区别。但在临床症状、呼吸道高反应性、特应性及病理变化等多方面与哮喘,尤其感染性哮喘有共同之处,且有40以上的患儿移行为哮喘。新近有人指出:3岁内小儿感染后喘息,排除其他原因的喘息后,就是哮喘,是同一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形式。
3.心源性哮喘 小儿较少见。常有心脏病史,除哮鸣音外,双肺大量水泡音,咳出泡沫样血痰及心脏病体征,平喘药效果差,吗啡、哌替啶治疗有效。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的发现心脏异常。当鉴别困难时可试用氨茶碱治疗,禁用肾上腺素和吗啡等。
4.支气管狭窄或软化 多为先天性,常为出生后出现症状,持续存在,每于感冒后加重,喘鸣为双相性。CT、呼吸道造影或纤支镜检查有助诊断。
5.异物吸入 好发于幼儿或学龄前儿童,无反复喘息史,有吸入史;呛咳重,亦可无,有持续或阵发性哮喘样呼吸困难,随体位而变化,以吸气困难和吸气性喘鸣为主。多为右侧,可听到拍击音,X线可见纵隔摆动或肺气肿、肺不张等,若阴性可行纤支镜检查确诊。
6.先天性喉喘鸣 系喉软骨软化所致。生后7~14天出现症状,哭闹或呼吸道感染时加重,俯卧或抱起时可减轻或消失,随年龄增大而减轻,一般2岁左右消失。
7.其他 凡由支气管内阻塞或气管外压迫致呼吸道狭窄者,均可引起喘鸣,如支气管淋巴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胃食管反流、囊性纤维性变、肺嗜酸细胞浸润症、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综合征、支气管肺曲菌病、肉芽肿性肺疾病、气管食管瘘、原发免疫缺陷病、纵隔或肺内肿瘤、肿大淋巴结、血管环等。可通过病史、X线、CT等检查予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