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减少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一)病因

1.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铁量多,如未能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则产生贫血;某些慢性病造成铁吸收不良或食物搭配不合理;钩虫病、肠息肉等疾病导致铁丢失过多;食品含铁量低又未及时添加含铁高的食品;早产、多胎等原因导致的铁储备不足;均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2.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缺铁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则细胞变小;铁可使多种含铁酶活性降低,由于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从而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出现乏力、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组织器官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反甲等。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采集 多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常有早产、双胎史),可因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消化道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等引起。

2.临床表现

(1)症状:发病缓慢,面色苍白,易疲乏,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落后或停滞,食欲减退,异嗜癖,有时腹泻、呕吐。

(2)体征:皮肤、黏膜,甲床及手足掌苍白,头发干枯稀黄,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贫血严重时可有心率增快,心脏扩大,有收缩期杂音,重度贫血可有心力衰竭体征。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降低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平均容积(MVC)<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重者呈环状,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低。

(2)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活跃现象,以红系增生明显,各期红细胞均较正常小,细胞质量少,不规则,呈毛刺状,嗜碱性强,核小而细密,表现为细胞浆成熟落后于细胞核,即所谓“老核幼浆”现象,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以下,细胞外铁消失或极少。

(3)铁代谢检查:①血清铁蛋白。在储铁缺乏期即减少,正常值<3个月患儿为194~238μg/L,>3个月患儿为18~91μg/L,<12μg/L视为铁缺乏。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正常值为0.09~0.9μmol/L(5~50μg/dL),如>0.9μmol/L则表示生成红细胞的铁缺乏。③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9.0~10.7μmol/L(50~6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62.7μmol/L(350μg/dL),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可考虑缺铁。

具备临床表现应高度怀疑本病;加血常规结果可临床诊断;确诊尚需铁代谢检查和骨髓象。

4.鉴别诊断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该病血色素也降低,临床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增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有效。

(三)治疗

1.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同时逐渐增加富含铁的辅食,并去除引起缺铁的各种原因。

2.对症治疗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可输血,尤其贫血而引起心功不全或者合并感染时,应及时输血。输血量可按10mL/kg,输血要注意输血量及速度,预防发生心力衰竭,贫血越重,每次输血量应越少。可多次输。极重患者可用浓缩红细胞换血。

3.药物治疗

(1)硫酸亚铁剂量30~50mg/(kg·d),分3次进食期间口服,同时服用维生素C和稀盐酸,疗程至血红蛋白正常后2个月。

(2)3铁维合剂剂量30~40mg/(kg·d),分3次进食期间服用。

(3)力蜚能儿童6岁以上100~150mg/d,6岁以下50mg/d,成人15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