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策与建议
1.改变教学方式——认知、情感、实践相结合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对生命起源、性别差异等生命知识,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幼儿园生命教育方式上缺乏有效性,光凭借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视频、图片难以让幼儿有直观的理解,一些情感态度的表达,也难以让幼儿产生共鸣。因此生命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幼儿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变化、萌发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将知、情、行三者结合,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导幼儿在身边寻找发现所学的生命认知内容,以期在生活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与理解。同时,将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转化为课程的内容,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利用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针对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在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探索空间,并在认知和实践的不断融合中,提升幼儿的生命态度和情感。
2.开发活动资源——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系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自身的生命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仍沿袭着一些错误的教养方式。对于生命启蒙教育的开展存在误解,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生命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生命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辅助,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因此,指导家长科学、合理地实施家庭生命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教师收集汇总家长的疑问,根据其不同的需求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报告或讨论,同时指导家长提高亲子沟通技巧,改进教育方式,在生命安全、自然探索、社会规则等方面展开家园合作形式的活动。
除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以外,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也很重要。如开展幼儿火灾自救和应对技能课程时,可以组织消防队的观摩活动等。
总之,通过家长学校、社区互动等多方面参与,形成一股生命教育的合力。让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也引起各界对幼儿生命启蒙教育的重视。
3.整合课程内容——人文性、科学性相融合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任何教育行动必须把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人道主义;二是科技的合理利用。”
在设计生命启蒙课程时,若割裂地将科学性与人文性区分开来,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会使课程结果偏离原有的目标。生命启蒙教育要强调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既要提高幼儿对生命个体的认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也要引导幼儿萌发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将人文性和科学性融入“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以及“生命与自然”三个维度中。在“生命与自我”方面,既要认识自我,也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在“生命与他人”方面,既要提升对社会规则的认知,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而在“生命与自然”方面,除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之外,更要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爱护环境,进一步树立“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地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