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离园时间到了,外面骤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多数幼儿都早早地被爸爸妈妈接回了家,班级里只剩下小钊一个人。过了没多久,小钊爸爸赶来了。由于雨势较大,小钊爸爸尽管打着伞,但衣服照样被雨淋得湿透了。“小钊,我们回家了。”小钊爸爸挥挥手,让小钊快点过来。可是,此时的小钊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兴奋地跑到爸爸身边,而是埋头趴在桌子上,不理爸爸。“小钊,怎么了?爸爸来了!”老师蹲下身子对小钊说道。“爸爸这么晚来接我,我不开心,很生气!”爸爸听到小钊不愿跟他回家的理由后,耐心地向小钊解释:“小钊,对不起啊!突然下这么大的雨,爸爸怕带一把伞我们两个人一起撑会淋湿,就回去拿了一把伞,所以来得有点晚……”,还没等爸爸说完,小钊就发起了脾气:“你不会看天气预报的吗?晚来接我就是你的不对,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怎么都很早就来了呢?”望着被雨淋湿的爸爸,小钊仅仅只有埋怨,一点都不关心前来接他的爸爸。
通过家访和观察,了解到小钊妈妈生小钊时已经是年近40岁了,而且小钊还是早产儿。因此,小钊妈妈在家中对他非常溺爱,即使小钊闯了祸也都护着他,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在家里,他就是个小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孩子犯了错,即使爸爸会批评,但是由于妈妈护着,孩子对爸爸的批评也无所谓,这就养成了孩子现在的性格。
为了帮助小钊学会关爱他人,教师和小钊妈妈长谈了一次。让小钊妈妈知道自己以前的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过度的溺爱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不利。教师还例举了一些这方面教育得失的例子。小钊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表示愿意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小钊,双方取得了共识。
教师建议家长做好带头作用,在家引导孩子尊重长辈和关心家人。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带着孩子做一些DIY的礼物送给过生日的家人,这样孩子感到乐趣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关爱他人是一件很愉快、很美好的事情;在家人身体不舒服时,鼓励孩子多去关心和问候,帮助孩子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每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要及时赞扬,激发孩子重复良好的行为动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钊慢慢学会了关心他人。现在爸爸接他来得晚时,他已经不会发脾气了;班级里小朋友生病了,他也会去关心同伴;有时在同伴需要帮助时还会主动帮忙。小钊的转变让大家很欣慰。
家长对幼儿的溺爱、对幼儿品德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忽视,让幼儿不懂得关心、体谅他人。其实,只要家长从小在幼儿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注重品德及习惯的培养,他们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类似小硕和小钊的情况,在幼儿园中经常能看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他们常感到接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是理所应当的。而家长在把全部的爱给幼儿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心态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生命质量负责的发展观还没有建立。家长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中开展“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模仿对象。因此,需要把“尊重与关怀他人”的教育理念传输给家长,在家庭中提供幼儿关心他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强化幼儿关心他人、与人交往的良好行为方式。
首先,帮助家长了解“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的内涵,把握其中的精华和核心,认清“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知识讲座或网络资源丰富家长对“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的认知,提供前期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其次,明确幼儿“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的内容,从不同视角发掘幼儿“尊重与关怀他人”的教育资源。如,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尊重与关怀他人”教育的实践中,组织开展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主题活动等。
总之,学前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养成尊重与关怀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助于为未来的人格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