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2025年11月27日
案例一
圆圆是一个非常聪明但又有些敏感的幼儿。小班刚入园时,哭闹发脾气现象特别严重。家长经常在教室窗前徘徊,有时还会偷偷趴后窗口观察幼儿情况。幼儿情绪刚稳定,转头看见家长,于是又哭闹起来。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家长非但不配合,还经常给两位教师打电话,要求让幼儿听电话,以确定幼儿有没有哭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正常带班活动。
通过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的分离焦虑远胜于圆圆。圆圆母亲是一位全职妈妈,送圆圆入园后,在家会一直展开联想:圆圆在做什么呢?会不会不习惯幼儿园的环境?有没有交到好朋友?有没有人和她一起玩?甚至会想到圆圆是不是在默默哭泣,老师有没有理她呢?还联想到新闻里很多孽童事件……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下,才会反复打电话给教师,询问圆圆的情况。这个现象,其实是家长对幼儿在园情况不了解、不放心,从而产生了成人的分离焦虑。在和圆圆妈妈沟通后,我们主动在微信群里分享了幼儿在园活动视频。圆圆妈妈看到后,发现自己担心是多余的,幼儿在园能正常吃饭睡觉,交到了好朋友,还学到了很多本领。我特地邀请圆圆妈妈来园做父母老师,既能让圆圆妈妈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生活、学习具体实施情况,也能让她感知自己是教育者的伙伴,收获对教师的信任。最大的收获当然是圆圆,妈妈的出现让她很自豪。慢慢的,圆圆的分离焦虑消除了,每天都能高高兴兴自己走进班级,圆圆妈妈也不会再在教室外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