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直詮談(十二月十四日朝會與同學談話)

孔學直詮談(十二月十四日朝會與同學談話)

昨天有一位孔教會的先生來,問“我對於孔教的意見是怎樣”。我當得有幾句話答覆他。我今天就講給諸位聽聽,作一種研究資料。我當時説:

我只承認有孔學;没有孔教。因爲孔子一生,是把“學”看做終身事業;並不是把“教”看做終身事業;所以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如丘之好學!”又説:“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的“誨人不倦”,只是把“學而不厭”的一種精神,表現出來!發揮出來!

孔子的學,並不像耶教、回教有一種超人生的天國觀念。孔子只是根據現實人生的社會,説明兩個觀念:一個是“禮”;一個是“易”。他見到社會是有條不紊;所以説“禮者天地之序也”。他一方面又覺到社會的現象,是變動不居;就説“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是孔學的真詮。

我講到此地,我因想到十九世紀,法國有一位哲學者,叫做Comte,中國人也譯做孔德;是社會學的創始者。這位孔德先生以爲:“社會之有組織,是由物理上的平衡公例而成爲一定的秩序。這種秩序,便是社會的靜態;研究這種靜態的,便是社會靜學。但是這種社會秩序,依着他自然的趨勢,常常會得變遷;這種變遷,就是社會的動態。研究這種動態的,就是社會動學。”照我們孔老夫子來講:他説“禮者天地之序”;便是孔德所説“社會的靜態”。他説“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便是“社會的動態”。那末,孔老夫子的社會靜學,就是三部禮書——《周禮》、《儀禮》、《禮記》。社會動學,就是一部《周易》。我講到此地;我真覺得:“東方聖人!西方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不過孔德講社會的動態,是一種進化觀念。孔夫子講《易》,却是認定“無泰不否,剥復循環”講;就是認定《周易》的一個“周”字——周而復始講去。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原刊於《無錫新報·思潮月刊》,192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