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題及其讀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甚深妙義,滅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或有人聞,狂亂狐疑,不可思議!其實度衆生以自度,不過自心解放,以解放衆生,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不拘於相,亦囿於法,頭出頭没,自縛以縛衆生;所以不可思議也!莊寫一過,而意有會,依經爲訓,應世現化,而發讀者。
[解題]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喻其堅强。“般若”以言智慧。而“波羅蜜”之爲言度彼岸。“金剛般若波羅蜜”云者,謂以大勇猛,運大智慧,度衆生以自度也。題解既明,而究義諦。
[義諦]
尋佛所説,以無爲法;而滅度衆生,不出兩言,曰“非相非非相”,“非法非非法”;而秉要執本,一言以蔽,曰“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已。然而生其心者,不能無住;無所住者,心亦不生;執我之有以爲實見,“心”從“住”生,此衆生之所以有“相”也!然衆生有相,而世變不住於相。世變何常,而衆生以相爲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相,則無所見;祛我,亦不見人;长傲縱欲,自便身圖,不恤損人利己,其禍祗緣有相;所以佛説“非相”;“非相”,即“法”也。然而黨同伐異,亦復紛紜;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始而口説騰譁,繼而干戈日尋;昔日宗教之戰,迄今主義相持,無不殺人盈野,又以法執爲禍;所以佛説“非法”,“非非相”,即“非法”也。然而執“非法”者,説“諸法斷滅”;“諸法斷滅”,何來“金剛”、“般若”?金剛不壞,般若不捨,不壞不捨,豈爲無“法”?佛“以無爲法”,而不以“法”爲“無”。佛“滅度衆生”,而不度衆生“滅”。“滅度衆生”云者,謂“不住於相”,“無有定法”之度衆生;而“非相非非相”,“非法非非法”之以“無”爲“法”也。所以佛説“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非非法”,更何所“住”;生“心”於“無所住”,此之謂以“無”爲“法”。以“無”爲“法”而度衆生,所以滅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也。衆生實得滅度,則諸法斷滅;無“衆生”,亦無“法”;而不壞之金剛壞,不捨之般若絶矣!所以佛説“非非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諸法如義”,而不説“諸法斷滅”。“諸法如義”云者,謂如諸法之義以爲義,而“無有定法”也。是故,如來説“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如来在然燈佛所,有法得者,然燈佛即不予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故“如來”者,即“諸如法義”。“如來”之爲言“真如”也;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爲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爲法非異;二義同爲一法,所以“諸如法義”。然而諸法不能如義者,祗緣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是故佛説:“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方今聖知之禍日烈,主義争持,入主出奴,不恤殘民以逞;衆生可以滅度,而主義不許遷就;彼哉彼哉,安所得“通達無我法”之真是“菩薩”乎!此“諸如法義”之所以爲大般若,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所以信解受持,爲福德無量也!
[段分]
昔梁昭明太子分經爲三十二分,支離破碎,雖便受持,無補信解。竊以己意,分作六分:總昭明之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起請分第二,兩分爲一分;曰説經因由分第一;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説於何時何地,答誰問,發何心也。次通昭明之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無住分第四,如理實見分第五,正信希有分第六,四分爲一分;曰不住於相分第二;説非相非非相之以破相執也。又次通昭明之無得無説分第七,依法出生分第八,一相無相分第九,莊嚴佛土分第十,四分爲一分;曰無有定法分第三;説非法非非法之以破法執也。又次通昭明之無爲福勝分第十一,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持經功德分第十五,能净業障分第十六,六分爲一分;曰信解受持分第四;説信解受持之不可不如法;所謂法者,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也。又次通昭明之究竟無我分第十七,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説所説分第二十一,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威儀寂静分第二十九,一合相理分第三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共十五分,而媵以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前半爲一分;曰通達無我分第五;説諸法如義之無我無人;法執相執之大患有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也。而以皆大歡喜分第六終焉,則昭明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之後半也。雖篇章攸分,而義諦皆融;不如昭明支分節解之義諦欠融;義諦欠融,則信解不易;信解不易,則受持不力!持之篤,必由知之明;烏有知之不明而持之爲篤者哉!
佛滅度後二千八百九十八年戊子三月十一日迦羅越錢基博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