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辯學考略
《墨子》書多奥言錯字,而《經》、《經説》爲甚,舊無注釋。獨魯勝有《墨辯注》,其叙見《晉書·隱逸傳》;謂:“墨子著書作《辯經》以正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别名顯於是。”又曰:“《墨辯》有上下《經》,《經》各有《説》,凡四篇,與其書衆篇連第;今引《説》就《經》,各附其章。”實開後世言《墨辯》者“引《説》就《經》”之先例。然其書不傳。
至清儒憙治校讎之學;而仁和盧文弨、陽湖孫星衍始校《墨子》書,多所是正。鎮洋畢沅乃據盧、孫二校,以意折衷,所正復多於前,文義粲然;更爲注解,成《墨子注》十六卷。獨《經》、《經説》文字奥衍淩雜;畢沅乃據《經》上篇“讀此書旁行”之一語,别爲新考定《經》上篇,分上下兩行横列附篇末;乃考見《墨辯》古本寫法。然自謂“於《經》、《經説》、《大小取》諸篇,不能句讀”,疑滯猶衆。武進張惠言著《墨子經説解》,用魯勝“引《説》就《經》”之例,正其句讀,通其指要,合爲二篇;而《墨辯》乃有專注。後之言《墨辯》者宗之。
其後南海鄒伯奇素治西來天算重光之學,比[1]次重差旁要諸術以解墨子《經》、《經説》,具著其説於《學計一得》,轉相發明;而后讀者知《墨辯》所涵,有算術,有光學,有重學。其同縣陳澧聞伯奇之説,益爲推明所未備,語見《東塾讀書記》。瑞安孫詒讓集衆家説墨,下以己意,成《墨子閒詁》十五卷,最稱精博!至於訂補《經説》上下篇旁行句讀,足匡畢氏所未逮!自叙尤所自喜以爲不繆者。然自謂:“《經》、《經説》諸篇,未闚眇旨。《墨經》揭舉精理,引而不發,爲名家言之宗;必有微言大例,如歐土論理家亞里大得勒之演繹法,培根之歸納法,及佛氏之因明論者。”因見西書甚少,慮近皮傅,未敢著篇,蓋其慎也!嘗以書告新會梁啓超而望其補誼;足爲後來言墨辯者闢一新塗也!餘杭章炳麟撰《原名》、《明見》之篇,迺以歐土邏輯、印度因明詁説《墨辯》,語著《國故論衡》;而后讀者知《墨辯》所涵,有因明,有邏輯!益驚其言之河漢無涯,附庸蔚爲大國矣!
長沙章士釗、績溪胡適,亦以歐土邏輯治《墨辯》,有所濬發。士釗有《名學他辯》、《名墨訾應考》之篇。適有《墨經新詁》之作。僅於《文存》見《墨子小取篇新詁》及《論墨學》諸文。而新會梁啓超年二十三,得《墨子間詁》,讀而好之;特以詒讓之言,於《經》、《經説》多所校釋,剳記卷端,積二十年,比而次之,得數萬言,命曰《墨經校釋》。然魯勝衹稱《經》、《經説》爲“辯經”,題曰《墨辯》;而不即以當《莊子·天下篇》之《墨經》也。自孫詒讓以來,則逕題“墨辯”爲《墨經》矣;甚非“疑以傳疑”之義也!梁氏校釋於畢沅、張惠言、孫詒讓之説,持異同者蓋過半,自許甚厚;而士釗與適讀之,不盡謂然也,然胡適稱《莊子·天下篇》所叙惠施、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爲“别墨”,與梁啓超同;蓋本魯勝之序《墨辯注》也。獨章士釗明其不然!大致以爲:“施、龍祖述墨學,説創魯勝,前未有聞!《漢書·藝文志》名墨流别,判然不同;施、龍之名,隸名而不隸墨。《荀子·解蔽篇》云:‘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惠子蔽於文而不知實。’墨、惠並舉,而所蔽之性,適得其反;謂爲師承所在,詎非讕言!今觀惠、墨兩家,同論一事,其義莫不相反。如惠子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而不竭。’墨子言:‘非半勿,則不動,説在端。’凡注《墨》者率謂此即惠義。而不悟兩義相對,惠爲立而墨爲破;一立一破,未可同年而語也!何以言之?惠子之意,重在取而不在所取。以謂無論何物,苟取量厪止於半,則雖尺棰已耳,可以日日取之,歷萬世而不竭也。墨家非之,謂所取之物,誠不必竭,而取必竭。一尺之棰,決無萬世取半之理。蓋今日吾取其半,明日吾取其半之半,又明日吾於半之半中取其一半,可以計日而窮於取,奚言萬世?何也?尺者端之積也。端乃無序而不可分。於尺取半,半又取半,必有一日全棰所餘,兩端而已;取其一而遺其餘,餘端凝然‘不動’,不能
,即不能取也。故曰:‘非半勿
,則不動,説在端。’此其所言,果一義乎?抑二義乎?略加疏解,是非炳然可知。而從來治墨學者未或道及!即明鋭慎密如孫詒讓,曾謂:‘據莊子所言,則似戰國時墨家别傳之學,不盡墨子之本旨者。’於此且一致爲魯勝之説所欺,無愧乎墨學之不能大昌明也!”因作《名墨訾應考》,著如上例者若干條,以證名、墨兩家“倍譎不同”,决非相爲“祖述”。其辭甚辯!胡適謂:“施、龍專科學之墨而舍宗教之墨。”而士釗則以爲:“墨子言教言學,理原一貫;歧而二之,乃不知墨者之所言!”漢陽張純一作《墨子間詁箋》,推明墨家教學一貫之致,而括其要於《墨辯》,曰:“墨學全書,莫重於《經》與《説》,而《大取》尤爲綱要,《小取》特其立辯實行之方法。蓋墨辯異同,凡以明兼;兼明而后墨道明,天志兼愛節用諸義無不明。本兼而别者取小,兼以正别者取大,皆當於《經》、《説》求之。而《墨辯》尤重歸納。”此則拓《墨辯》之域,推而大之,至於全墨者也。
謹最《墨辯》諸家之要删,附諸梁氏《校釋》之篇末,而以明此學之流變,俾供讀者之參論焉。其諸家詁義有未盡,鄙懷所及有欲補者,具於它篇;茲不復詳也。
(原刊於《清華週刊》第25卷第15期,1926年6月4日)
【注释】
[1]比,原作“此”,今據《潛廬集》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