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傳

惠子傳

惠子,名施,宋人;《吕氏春秋·淫辭篇》注。與莊子並時。《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鳴而當律;言而當法。’禮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莊子·寓言篇》。

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篇》。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厠足而墊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爲用也亦明矣。”《莊子·外物篇》。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衆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爲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遥乎寢卧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遥遊》。

莊子與惠子遊於豪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篇》。

惠施之口談,自以爲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南方有畸人焉,曰黄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爲萬物説。説而無休,多而無已,猶以爲寡,益之以怪。《莊子·天下篇》。莊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惠子曰:“可!”莊子曰:“然則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爲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魯遽者邪?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非吾所謂道也,吾示子乎吾道。’於是爲之調瑟,廢一於堂,廢一於室。鼓宫宫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於聲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惠子曰:“令夫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也,則奚若矣?”莊子曰:“齊人蹢子於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其求鈃鍾也以束縛,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夫楚人寄而蹢閽者,夜半於無人之時而與舟人鬬,未始離於岑,而足以造於怨也。”《莊子·徐無鬼》。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墮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間而困,無我則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艘楫之間,則吾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説苑·雜言篇》。

惠子爲魏惠王爲法,爲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對曰:“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後亦應之。此其於舉大木者善矣,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國亦木之大者也。”《吕氏春秋·淫辭篇》、《淮南子·道應訓》。

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王曰:“諾。”明日,見謂惠子曰:“願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則諭乎?”王曰:“未諭也。”於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爲弦,則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説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王曰:“善!”《説苑·善説篇》。

白圭新與惠子相見也,惠子説之以彊,白圭無以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豎子操蕉火而鉅,新婦曰:‘蕉火大鉅’,入於門,門中有斂陷。新婦曰:‘塞之,將傷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惠子之遇我尚新,其説我有大甚者。”惠子聞之曰:“不然。《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者大也;悌者長也。君子之德長且大者,則爲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豈待久哉!何事比我於新婦乎!《詩》豈曰愷悌新婦哉!”《吕氏春秋·不屈篇》。

白圭謂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雞,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惠子之言,有似於此。”惠子聞之,曰:“不然。使三軍飢而居鼎旁,適爲之甑,則莫宜之此鼎矣。”白圭聞之,曰:“無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吕氏春秋·應言篇》。

匡章謂惠子於魏王之前曰:“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爲其害稼也。今公行,多者數百乘,步者數百人;少者數十乘,步者數十人。此無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惠王曰:“惠子施也,難以辭與公相應。雖然,請言其志。”惠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築乎城上;或負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晞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工女化而爲絲,不能治絲;使大匠化而爲木,不能治木;使聖人化而爲農夫,不能治農。夫施而治農夫者也,公何事比施於螣螟乎?”《吕氏春秋·不屈篇》。

魏惠王謂惠子曰:“上世之有國,必賢者也。今寡人實不若先生,願得傳國。”惠子辭。王又固請曰:“寡人莫有之國於此者也,而傳之賢者,民之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則施不可而聽矣。王固萬乘之主也,以國與人猶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萬乘之國而辭之,此其止貪争之心愈甚也。”同上。

魏王令惠施之楚,令犀首之齊。鈞二子者乘數,鈞將測交也。楚王聞之,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魏王令犀首之齊,惠施之楚,鈞二子者,將測交也。”楚王聞之,因郊迎惠施。《戰國策·魏策》。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篇》。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爲瓢,則瓠落無所用,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爲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爲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爲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説吴王。越有難,吴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爲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用,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遥遊》。

魏惠王與齊威王約,齊王背之,惠王怒,將使人刺之。犀首聞而恥之曰:“君爲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讎。衍請受甲二十萬,爲君攻之。虜其人民,係其牛馬。使其君内熱發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季子聞而恥之曰:“築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壤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不可聽也。”華子聞而醜之曰:“善言伐齊者,亂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王曰:“然則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君曰:“噫,其虚言歟。”曰:“臣請爲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達之中有魏,於魏中有梁,於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惠子見。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惠子曰:“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於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莊子·則陽篇》。

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萬之軍。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齊,寡人之讎也,怨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對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屬怨於趙而後與齊戰,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鬬,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爲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魏王曰:“善。”乃使人報於齊,願臣畜而朝。田嬰許諾。張丑曰:“不可。戰不勝魏而得朝禮,與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勝也。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太子申。臣萬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戾定矣。且楚王之爲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爲齊患者必楚也。”田嬰不聽,遂内魏王而與之並朝齊侯。趙氏醜之,楚王怒,自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於徐州。《戰國策·魏策》。

惠施爲韓、魏交,令太子鳴爲質於齊。王欲見之,朱倉謂王曰:“何不稱病?臣請説嬰子曰:‘魏王之年長矣,今有疾,公不如歸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將内而立之,是齊抱空質而行不義也。’”同上。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壞城郭,且爲棧道而葬,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太子曰:“爲人子,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喪,不義也,子勿復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惠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欒水見之。’於是出而爲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爲及日之故,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爲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爲,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擇日。”《吕氏春秋·開春論》、《戰國策·魏策》。

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楚,而惠施欲以齊楚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爲張子言,而以攻齊荆爲利,而莫爲惠子言。惠子入見,襄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齊荆之事果利矣,一國盡以爲然。”惠子因説不可不察也,夫齊荆之事也誠利,一國盡以爲利,是何智者之衆也。攻齊荆之事誠不利,一國盡以爲利,何愚者之衆也。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爲可者半,以爲不可者半。今一國盡以爲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韓非·内儲説上七術》,亦見《戰國策·魏策》,辭小異。

哀王元年,五國共伐秦。《史記·魏世家》。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將入之秦而使行和。杜赫謂昭陽曰:“凡爲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來,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隱使人以請聽秦。”昭子曰:“善。”因謂惠施曰:“凡爲攻秦者魏也,今子從楚爲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歸,吾將使人因魏而和。”惠子反,魏王不説。杜赫謂昭陽曰:“魏爲子先戰折兵之半,謁病不聽,見和不得。魏折而入齊秦,子何以救之?東有越纍,北無晉而交未定於齊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謁和於魏。《戰國策·楚策》。

田需貴於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楊,横樹之則生,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故以十人之衆,樹易生之物,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今子雖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衆,則子必危矣。”《戰國策·魏策》。

張儀逐惠施於魏。鮑彪注:張儀時隙秦相魏,此楚懷王十九年,實魏哀王之九年。《史記·魏世家》:“哀王九年,張儀歸魏,魏相田需死。”惠子之楚,楚王受之。馮郝謂楚王曰:“逐惠子者,張儀也。而王親與約,是欺儀也,臣爲王弗取也。惠子爲儀者來,而惡王之交於張儀,惠子必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惠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爲事之故,棄所貴於讎人,臣以爲大王輕矣。且爲事邪,王不如舉惠子而納之於宋,而謂張儀曰:‘謂爲子勿納也。’今必德王,而惠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爲儀之實,而可以德惠子。”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納之宋。《戰國策·秦策》。

匡章謂惠子曰:“公之學去尊,今又王齊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擊其愛子之頭,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與。”施曰:“取代之。子頭,所重也;石,所輕也。擊其所輕以免其所重,豈不可哉!”匡章曰:“齊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擊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而壽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愛子頭也,何爲不爲,利民豈一道哉!”《吕氏春秋·愛類篇》。

田駟欺鄒君,鄒君將使人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今有人見君,則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兩目,君奚爲不殺?”君曰:“不能勿。”惠子曰:“田駟東慢齊侯,南欺荆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焉。”鄒君乃不殺。《韓非子·説林上》。

惠施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説,玩琦辭。《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反人爲實,而欲以勝人爲名。莊子著論詆之曰:“弱於德,强於物,其塗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蚉一?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爲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莊子·天下篇》。比其殁也,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爲寡人爲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爲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傳《惠子》一篇,佚於後世。

論曰:余讀荀子書,言不卹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薦撙,以相恥怍,君子不若惠施、鄧析。《儒效篇》。又時時以惠施與鄧析連稱,然惠施名而入於辯;鄧析名而麗於法。然不然,可不可。惠施、鄧析,同於亂名也。然惠施反人以爲怪,鄧析舞文以弄法,而一爲辯者,一爲法家。惠施同於公孫龍、桓團,鄧析毗於申不害、韓非,故不同也。惠施之學,獨傳厤物,具詳《莊子·天下篇》,荀子書亦時稱引其佚説。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飾人之心,易人之意,其大指在玄名相,泯異同而歸之於天地一體。天地既一體矣,尚何衆生之相未泯,畛或之見未祛,而氾愛萬物焉,此其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