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傳

慎子傳

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黄老道德之術。《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齊萬物以爲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徧,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爲道理。郭象注:“泠汰”猶“聽放”也。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陸德明《音義》:謑髁,訛倪,不正貎,王云謂謹刻也。無任,無所施任也。縱脱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椎”或“錐”之假,錐器之鋭者,《老子》曰:“揣而鋭之,不可長保。”故“椎”則“拍之”。《廣雅·釋詁》云:“拍,擊也。”“輐斷”即下文“魭斷”。輐,疑車具之有稜者。魭,疑魚體之有刺者。郭象注:魭斷,無圭角也。拍錐鋭無圭角,而與物爲宛轉,老子所謂“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者也。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郭象注:任性獨立。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静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静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莊子·天下篇》。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齊王,集稷門之下,爲稷下先生。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慎到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爲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環淵問曰:“天有四殃,水旱飢荒,其至無時,何以備之?”慎子曰:“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而外務輸。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鼈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凡土地之間,皆可裁之以爲民利,是魚鼈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山以遂其林,工匠以爲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工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慎懋賞本《慎子·内篇》,不知何本。

環淵問養性,子慎子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心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爲本,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惰稼穡;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勳不立;君無畏,則亂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憂於身者不拘於人,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悔於遠。”慎懋賞本《慎子·外篇》,不知何本。

環淵問曰:“士之或窮或達,何歟?”子慎子曰:“士窮於窮,亦通於窮;達於達,亦病於達。故窮之者所以達之也,而達之者所以窮之也。”慎懋賞本《慎子·外篇》,不知所本。

許犯問於子慎子曰:“法安所生?”子慎子曰:“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決塞,雖在夷狄,相似如一,學之於水,不學之於禹也。”慎懋賞本《慎子·外篇》,“治水者”以下,亦見《列子》張湛注引。

慎子仕楚爲太子傅。楚襄王爲太子時,質於齊,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爲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太子歸,即位爲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於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爲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獻其計。”上柱國子良入見,王曰:“寡人之得反主墳墓,復群臣,歸社稷也,以東地五百里許齊。齊令使來求地,爲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强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後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予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子良出,昭常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爲之奈何?”昭常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爲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昭常出,景鯉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爲之奈何?”景鯉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强齊也,而不與,負不義於天下,楚亦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於秦。”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且曰:“寡人誰用於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説,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於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爲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於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獻地於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爲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於秦。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出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願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戰國策·楚策》。

慎子既老而歸於趙。藺相如用事,再困秦王而有矜色,謂慎子曰:“人謂秦王如虎,不可觸也。僕已摩其頂,拍其肩矣。”慎子曰:“善哉!先生!天下之獨步也。然到聞之,赤城之山,有石梁五仞焉,徑尺而龜背,下臨不測之谷,縣泉沃之,苔蘚被焉,無藤蘿以爲援也。野人負薪而越之,不留趾而達,觀者唶唶。或謂之曰:‘是梁也,人不能越。而若能也,盍還而復之。’野人立而睨焉,足摇摇而不舉,目周旋而莫之能矚。先生之説秦王也,是未覩夫石梁之險者也。故過巴峽而不慄,未嘗驚於水也;視狴犴而不惴,未嘗中於法也。使先生還而復之,則無餘以教到矣。”慎懋賞本《慎子·外篇》,不知何本。

慎子之學,本於黄老而主刑名,蔽於法而不知賢,《荀子·解蔽篇》。有見後而無見先。《荀子·天論篇》。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篇》。著書四十二篇,號曰《慎子》,《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傳者八篇,曰《威德》、《因循》、《民雜》、《知忠》、見《群書治要》。《德立》、《君人》、《君法》、《鄧析子·轉辭篇》亦載其辭,而《藝文類聚》五十四,《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八引作《慎子》。君臣。見《群書治要》。其大指欲因物理之當然,各定一法而守之,不求於法之外,亦不寬於法之中。則上下相安,可以清浄而治。然法所不行,勢必刑以齊之。道德之爲刑名,此其樞矣!《四庫全書提要》。

論曰:以吾觀於戰國,而慎氏之有聞者二人焉,曰到,曰滑釐。到之論,尊主以齊民,斷法以衡事。先申韓,申韓稱之,語見《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爲法家宗。而滑釐則善用兵者,趙岐《孟子注》語。魯欲使慎子爲將軍,孟子曰:“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則滑釐所不識。”著見七篇書者是也。或且爲之説曰:“滑釐,即到也。”按釐與來通,《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漢書·劉向傳》作“飴我釐麰”是也。《爾雅·釋詁》云:“到,至也。”《禮記·樂記》云:“物至知知。”注:“至,來也。”到與來爲義同,然則慎子名滑釐,其字爲到歟?焦循《孟子正義》。斯則經生肊測之論,無徵不信,未足爲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