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
《論語·述而》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莊子·逍遥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陸德明《釋文》:“彭祖,《世本》云:‘姓籛,名鏗,在商爲守藏史,在周爲柱下史,年八百歲。’籛,音翦,一云即老子也。”《漢博陵太守孔彪碑》云:“述而不作,彭祖賦詩。”錢大昕云:“作”與“古”音諧韻。則是“述而不作”兩言,老聃之賦詩也。今按《五千文》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數言,僞《列子》引爲《黄帝書》。黄帝雖無書,而古來傳有此説,後人仰録爲書,則亦有之;《吕氏春秋》、賈誼《新書》皆有引也。又“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此《周書》之辭也。“强梁者不得其死”,此周廟《金人銘》之辭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東漢郎顗上《便宜七事》,引以爲《易》之辭。則《老子》書,蓋張前人之義而説之,“述而不作”也。書中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又屢稱“古之善爲士者”,“古之所以貴此道者”,“古之善爲道者”,而著書又多采古説:則是“信而好古”也。
然《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儒林傳》曰:“竇太后好《老子》書。”《漢書·景十三王傳》曰:“獻王得古文《孟子》、《老子》之屬。”皆直曰《老子》,無經名。《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説》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説》六篇,劉向《説老子》四篇,鄰氏、徐氏不知何時人?班固以次劉向《説老子》前,蓋元成以先人也。劉向《説老子》不稱經,而鄰氏、傅氏、徐氏皆稱經者,殆班固所謂“傳其學者尊其師”,故然。然尚不曰《道德經》也。《太平御覽》一九一引揚雄《蜀王本紀》曰:“老子爲關尹喜著《道德經》”,當爲《道德經》一名之權輿。晁以道《記王弼注老子後》曰:“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董逌《藏書志》曰:“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爲《道德經》;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然陸德明生於隋唐之際,所撰《釋文》,正用王弼注本,而題云:“《道經》卷上,《德經》卷下。”賈公彦《周禮師氏疏》引《老子·道經》云“道可道”;《德經》云“上德不德”。顔師古《漢書注》,《魏豹傳》引《老子·道經》云:“國家昏亂,有忠臣。”《田横傳》引《老子·德經》云:“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王侯自謂孤、寡、不穀。”《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西域傳注》引《老子·德經》云:“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又《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荆棘生之’者也。”師古注:“《老子·道經》之言。”《酷吏傳》:“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師古注:“《老子·德經》之言。”又云:“下士聞道大笑之。”師古注:“《老子·道經》之言也。”章懷太子《後漢書·翟酺傳》注引《老子·道經》云:“魚不可以脱於淵。”是古人引《老子》皆以道、德分經,蓋不始於唐玄宗矣!然後人析《老子》書上卷説道,下卷説德;今以書考,道德混説,無分上下。如上卷説“玄德”,説“孔德之容”,説“常德”,言“德”者不一;寧可以《道經》限之乎?下篇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隱無名”,“道生一”,言“道”者亦不一;寧可以《德經》限之乎?故知以道德分經爲無據也。
何謂“道”?何謂“德”?按《韓非子·解老》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爲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爲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德;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爲物之制,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無常操,是以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此“道”與“德”之别也。然則“道”無方體,“德”有成虧,陸德明《釋文》曰:“道,生天地之先。”“德,道之用也。”“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有獲。”此其義也。《莊子·徐無鬼》曰:“故德總乎道之所一。”“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郭象注:“道之所容者雖無方,然總其大歸,莫過於自得,故一也。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此“德”與“道”之樞也,然則無乎不在之謂道;自其所得之謂德。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莊子·天下篇》曰:“古之所謂道術者,無乎不在。”“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然“道”非有餘於“德”也,“道”散而“德”彰。“德”非不足於“道”也,“德”成而“道”隱。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後人尊之爲經,遂題之曰《道德經》云爾。太史公曰:“李耳無爲自化,清静自正。”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形品萬殊而性同得。《莊子·齊物論》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爲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道通爲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爲一,唯達者知通爲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此道德之意也。
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亦言道言性,言無聲無臭:其旨略同於老子。《論語》得老子之文;而《中庸》得老子之意,其大指以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爲大!”其諸老子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者耶?此亦道德之意也。明乎此,而後群異各安其所安,衆人不失其所是。老子曰:“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不强人以同我,亦不喪我以逐物,夫是之謂達者。莊生所謂:“惟達者知通爲一,爲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用也者通,通也者得。”郭象注:“達者無滯於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當於自用;自用者莫不條暢而自得。”夫是之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不知此者,不足以發道德之意,而讀老子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