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子傳

尹文子傳

尹文子者,蓋出於周之尹氏。山陽仲長氏原序。與宋鈃俱。《漢書·藝文志》顔師古注引劉向云。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苟當作苛。章炳麟説。不忮於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作爲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宥别爲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驩以調海内請欲。請讀爲情。梁啓超説。置之以爲主,見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説下教,雖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莊子·天下篇》。齊宣王時居稷下。《漢書·藝文志》注、山陽仲長氏原序。

尹文子見齊宣王,宣王不言而歎。尹文子曰:“何歎?”王曰:“吾歎國中寡賢。”尹文子曰:“使國悉賢,孰處王下,誰爲王使?”《意林》。王曰:“國悉不肖,可乎?”尹文子曰:“國悉不肖,孰理王朝?”王曰:“賢與不肖皆無,可乎?”尹文子曰:“不然。有賢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進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藝文類聚》二十、《太平御覽》四百二。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爲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衆,大德容下,聖人寡爲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説苑·君道篇》。

宣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爲臣乎?”王曰:“所願而不可得也。”是時王好勇,於是尹文曰:“使此人廣庭大衆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鬬,王將以爲臣乎?”王曰:“鉅士也,見之而不鬬,辱也。辱,則寡人不以臣矣。”尹文曰:“唯見侮而不鬬,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爲士也。然而王一以爲臣,一不以爲臣,則嚮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竊觀下吏之理齊,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歟?”尹文曰:“言之敢無説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敢鬬,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鬬者辱也’,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辱之,故因除其籍,不以爲臣也。不以爲臣者,罰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鬬者,必榮敢鬬者也。榮敢鬬者是,而王是之,必以爲臣矣。必以爲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黄帝,不能理也。”王無以應焉。《公孫龍子·迹府篇》、《吕氏春秋·先識覽·正名篇》。

於是尹文迺著書上下篇,言刑名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其書先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以名爲根,以法爲柄。《文獻通考》二百十二引周氏《涉筆》。而其歸本於黄老,洪邁《容齋續筆》十四引劉歆説。所貴道虚無因應變化於無爲云。

論曰:余讀《漢書·藝文志》著録《尹文子》一篇,以爲説齊宣王,先公孫龍,而仲長氏所定序,乃稱繆熙伯言,與宋鈃、田駢同學於公孫龍,龍稱之。然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云:公孫龍客於平原君,君相趙惠文王。文王元年,齊宣殁已四十餘歲矣,若説齊宣王之事爲有徵,則知尹文非學於龍者也。而諸子書之涉尹文者夥矣!謹次所覩,以著於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