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本子
考《道德經》之最古者,當推戰國時《河上丈人注本》。《史記·樂毅列傳》載: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顯聞於齊,稱賢師。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黄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爲曹相國師。”《隋書·經籍志·道家》載:“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亡。”今古文不可考。然考《漢書·景十三王傳》稱:“河間獻王修學好古,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籍,《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則是漢世《老子》傳寫,有古文本矣。其書亦不傳世。
所傳者,獨推《河上公注本》爲最古。據葛洪《神仙傳》謂:“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漢孝文帝時,居河之濱。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經》。”《隋書·經籍志·道家》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則是漢文帝問道之河上公,非樂臣公所師之河上丈人也。
然太史公習道論於黄子,論大道則先黄、老而後六藝,尊其所學。於《曹相國世家》叙:“師蓋公,其治要用黄、老術。”《留侯世家》言:“從赤松子遊,學辟穀道引輕身。”《陳丞相世家》稱:“陰謀道家所禁。”《外戚世家》云:“竇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黄帝》、《老子》,尊其術。”《儒林列傳》又叙:“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汲鄭列傳》言:“黯學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莫不備著其事。使漢文帝有問道之河上公,焉容不紀?然按其書言河上丈人,而不及河上公,其不可信者一也。且劉向父德,少修黄、老術,向亦有《説老子》四篇,世傳老子之學;然而奉詔校諸子,條其篇目,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説》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説》六篇,亦不及《河上公注》。儻有其書,豈有不見之理!其不可信者二也。又按孔穎達《禮記正義》稱:“馬融爲《周禮注》,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則是後漢以來,始就經爲注;何以是書作於西漢,注已散入各句之下!其不可信者三也。蓋本流俗人所爲,託於神仙之説。其分章均有標題,如第一章曰“體道第一”,第二章曰“養身第二”,得八十一章。以《上經》法天,天數奇,故有三十七章;《下經》法地,地數偶,故有四十四章;遂爲後世言老子章句者之祖。此一本也。
漢成帝時,蜀人嚴遵乃以陰道八,陽道九,以八行九,故七十二章,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全與河上公不合;然其書不傳,僅吴澄《道德經注跋》中連稱及之耳。此又一本也。
至魏正始之世,山陽王弼,幼而察惠,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以爲書中“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注《老子》,爲之指略,題其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此又一本也。
然隋陸德明《老子音義》,自稱“依《王本》”,而析上篇爲《道經》,下篇爲《德經》;則王弼本有分經、不分經之兩本矣。德明又屢言:“河上公爲章句四卷”,“河上公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與《隋書·經籍志》載“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者又不同;則河上公本亦有二卷、四卷之兩本矣。是王弼本與河上公並行。唐貞觀初鄴人傅奕考覈衆本,勘數其字云:“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五千六百一十字。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五百九十字。”則是河上公、王弼兩家之書,各有二本;歧之中又有歧焉。又言:“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塚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謙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齊處士仇嶽傳之。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見彭耜《道德經集注》引《老子實録》,據此則《河上丈人本》,唐傅奕尚及見之,《隋志》云亡者,非也;而以爲“聖人常養教人,故無棄人;常養教物,故無棄物”四語,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
别校定古本,清人鎮洋畢沅刻入《經訓堂叢書》者是也。此則於河上、王弼兩本之外,别出一本者也。
然世所行者,非河上,則王弼。據所知者,王弼注有武英殿《校刊華亭張之象本》;有浙江官書局《重刊張本》;有遵義黎氏《古佚叢書·集唐字本》,而《河上公章句》,則有《易州景龍刻石本》、吴雲刊《廣明元年經幢殘本》,績《語堂碑録廣明元年經幢殘本》,劉承幹刊《道藏·成玄瑛道德經義疏本》,常熟虞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宋本,《世德堂本》。而京師圖書館藏有《唐人寫卷子殘本》,亦與河上本合。《唐書·劉知幾傳》稱:“開元初,知幾嘗議《老子書》無《河上公注》,請存王弼學。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論,奏與諸儒質辯。博士司馬貞等共黜其言,請兼行二家。”弼學雖兼行,而河上本猶流傳於民間。宋則衆本雜出,率祖河上。故熊克於乾、道間求王弼本,至謂近世希有,久乃得之。今行王弼之張之象本,即熊氏所得,晁説之稱爲近古者也。
此外宋人又有江安傅氏雙鑑樓藏范應元集注老子《道德經》古本,每章均有標題,如第一章曰“道可道章第一”,第二章曰“天下皆知章第二”。題曰古本,不知所從出,頗與傅奕本同。其舉王弼本與古本同者,覈之《弼注》,皆信;而與今弼本則不合,近刊入《續古佚叢書》者也。此又一本也。
近世杭縣馬叙倫會覈衆本,而旁參近代王昶、紀昀、畢沅、嚴可均、王念孫、俞樾、孫詒讓、譚獻以及陶方琦、易順鼎、劉師培諸家之校識,鉤鈲稽譣,撰《老子覈詁》四卷,罔不訂其同異,證其是非,良足以資講誦,備考論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