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第二

論學第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而思,終亦無得,徒使人精神疲殆。〇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是學思不可偏廢。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26]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程瑶田《論學小記》:“天下達道五,而人之行百,其切於吾身而不可以須臾離者乎!其切於吾心而不可以一端弗學矣乎!於何學之?曰於文。聖人賢人先我而盡道者也,夫固我之師也,然而已往矣,其所存者文而已矣!文存則道存,道存則教存,吾學其文而有獲,不啻親炙而詔我以語之,呼我以喻之也,不啻相依焉!而攜我以舉之,掖我以履之也。舜之大孝也,武王、周公之達孝也,其德同,其所德者不同也。堯之文章也[27],其美富同,其所美富者不同也。徵之於文,而後舜與武王、周公之所德,若或聞而知之矣。徵之於文,而後堯與夫子之所美富者,亦若見而知之矣。是故學文不可緩也。”按:“博文”者,《詩》、《書》、《禮》、《樂》與凡古聖所傳之遺籍,是也。文所以載道而以禮明之者也;禮即文之所著以行之者也。博學於文,則多聞多見,可以蓄德,而於行禮驗之。禮也者,履也,言人所可履行之也。禮著於經曲之大,而慎於視、聽、言、動之際,凡人能以所行納於軌物而無所違,是之謂“約”。約者,約束,非謂省約,與上“博”字爲反對也。“之”者,此也,謂此身也。夫子告顔子以“克己復禮”。復者,反也,反之於禮,是謂約矣。他日顔子言夫子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約禮,即復禮之教也。是故“博文”即《大學》之致知、格物;“約禮”即《大學》之誠意、正心、修身。人非博學,無由約禮[28],然徒事博文而不約之以禮,則後世文人記誦之習,或有文無行,非君子所許也。

子曰:“志於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據於德,據者,執守之意。德,則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於仁,依者,不違之謂。仁,則私欲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則存養之熟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於藝。”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餘而心亦無所放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非孔子謙詞,亦實情如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言須敏以求之,不得放過纔説,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此不可誤會夫子道高乃如此,須知無論治何學,皆得經此一番境界,乃能有悟,所謂困而知之,不憤不悱,終身無是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顔子自言其學之所至也。蓋悦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所用其力也。

子曰:“譬如爲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學者自强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歟?”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學問貴融貫而得其會通,此語得要。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學如不及。月無忘其所能,猶恐失之。可謂好學也已矣。”

右論爲學之方十二章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者,對父兄之稱,謂人幼少,爲弟爲子時也。《儀禮·特牲饋食禮》注:“弟子,後生也。”《曲禮》云:“人生十年曰幼學。”《内則》云:“十年學書計,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是古教幼學之法。此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亦是學幼儀。既畢,仍令學文也。言有餘力學文,則無餘力不必學文。可知先之以孝弟諸行,而學文後之者。文有理誼,非童子所知,若教成人,則百行皆所當謹,非教術所能遍及,故惟冀其博文以求自得之而已。此夫子四教,先文後行,所以與此言教弟子異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温,尋繹也。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

學者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爲人師。若夫記聞之學,則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爲人師,正與此意互相發也。劉逢禄《論語述何篇》:“故,古也。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者也。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制作,漢初經師是也。”按:劉説亦是。《漢書·成帝紀詔》云:“儒林之官,宜皆通於古今,温故知新,通達國體。”《百官表》:“以‘通古今’,備‘温故知新’之義。”《論衡·謝短篇》:“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沈;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温古知新,可以爲師。古今不知,稱師如何?”孔穎達《禮記叙》[29]:“博物通人,知今温故,考前代之憲章,參當時之得失。”是漢唐人解“知新”,多如劉説。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啓,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不待憤悱而啓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記》:“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正可與此參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謂博文。行,謂躬行。中以盡心曰忠。恒有諸己曰信。

子曰:“誦《詩》三百,誦《詩》者,《周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30]、道、諷、誦、言、語。”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謂但以樂聲節之,不用樂也。”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此孔子教人無讀死書也!蓋學以經世致用,而讀死書則章句之末耳。

右論施教之方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