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如何持誦
2025年09月26日
(三)阿彌陀佛如何持誦
自古佛菩薩修大乘者,無不修止觀念佛,即修止觀也。因念佛時無有别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止即寂,觀即照。衆生心性本來寂照,惟念起無明,遂昧心性;今以念佛懺除無明,使業由念起者仍由念滅。業念滅盡,佛念圓熟。衆生佛心無二别。蘇東坡云:“佛以大圓鏡,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同聲同氣,相感相應,自然往生。念佛之理,如是如是。其念法:(一)念時隨息出入;入息二字,出息二字。如“阿彌陀佛”四字,便是一呼一吸也。心注臍下丹田,使氣深入,又須舒緩,毋令躁急。(二)念時自聽其聲。蓋人生六根,如意如目,皆能力閉止之,使無他視他念。至如鼻如舌如身,則物不切近,亦不覺香味觸也。惟此耳根最靈,故外感亦最易入;獨有自聽其聲,則耳根亦自得歸宿。《楞嚴》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又言:“初於聞中,入流無所。”如莊子所謂“無聽以耳而聽以心,無聽以心而聽以氣”者;但彼拈一氣字,尚未離道家之言。此則自聽其意,息息彌陀,尤爲一超直入。“淨念相繼”四字,可謂發揮淨盡矣!(三)觀想持名兼修。所謂觀想,一者以是四字觀虚空中,恍若有見;以知吾人真性大本大原之所在,莊嚴燦爛,高明廣大,如是如是!二者以是四字自觀身内,恍若有見;以知吾人所稟之性,本來具足,如是如是!三者以是四字,普觀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於虚空中作圓周形,恍若有見;以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與吾爲一,如是如是!作是觀時,須信一念之力,不可思議,感而遂通;豈僅虚爲想像也耶!
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寫於三師
(原刊於《無錫新報·思潮月刊》,1923年11月16日)
【注释】
[1]念,原作“捻”,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