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子《南華真經》卷頭解題記

讀莊子《南華真經》卷頭解題記

昔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法自然”。莊子乃暢發其意。老子提要鉤玄。莊子博學詳説;老子正言欲反,莊子寓言用譬;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恢恑憰怪,道通爲一。蓋莊子之學出於老子,而發以縱横家言;猶孟子之學出於孔子,而發以縱横家言也。戰國策士,縱横抵巇,以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雖儒者之純實,道家之清淨,吐辭爲經,猶不能出縱横策士之囿焉。則甚矣習俗之移人也!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莊子》五十二篇,晉向秀注二十八篇,未卒業;郭象得其書而足成之,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爲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凡六萬五千九百餘字。唐開元十九年,侍中裴光庭請册四子。天寶元年,詔册《莊子》宜依舊曰《南華真經》,義取離明光華,發揮道妙也。大抵《内篇》,莊子立言以自抒所見;而《外篇》則引釋老子[1]之言者爲多;疑莊生先讀《老子》有所會,而筆之成《外篇》;又以意有未盡,乃自著書,成《内篇》;故《外篇》十五,可作老子注讀;而《内篇》則多老子之所引而未發者,題曰《内篇》以别於外者;推[2]其意,若曰《外篇》所記,不過得老子之所得,猶爲外鑠我而未能自有得也;未若《内篇》之自得其得,内心有耀也。此《外篇》與《内篇》之别也。《雜篇》祗以記瑣聞,備遺忘;其與《外篇》有殊者,蓋《外篇》如近人之讀《老》札記;而《雜篇》則莊生之見聞隨筆也,其語淺深雜出,如《讓王》、《盜跖》、《説劍》、《漁父》四篇,率爾而談,乏閎雅之致;世儒多疑爲後人攙入者。然《太史公書》傳莊子,已云“作《漁父》、《盜跖》、《胠篋》”,則固莊生書所舊有;蓋隨筆雜記,不經意之作,淺率亦復何害;非若《内篇》之成一家之言,自鑄偉詞,未宜以輕心掉之也。終之以《天下篇》,則莊生自明其著書之趣也;宜出《雜篇》,而别署爲《叙録》,以殿於後,如《太史公書》之終以《自序》,班固《漢書》之竟以《叙傳》也。大抵《内篇》七,皆抒所自得,辭趣華深,故别立篇目,特標三字以揭指歸,如《逍遥遊》、《齊物論》之屬,是也。《外篇》、《雜篇》,非所經心,則任取篇首二字標題而已。

老子言“道德”,莊子言“内聖外王”。道也者,人之所共由也;莊子謚之曰“外王之道”。德也者,我之所自得也;莊子謚之曰“内聖之道”。内聖得其自在,外王蘄於平等。“維綱所寄,其維《消摇遊》、《齊物論》二篇”;斯章生炳麟之所云,信有當於知言也!體任性真,故自由而在我;《消摇遊》之指也。理絶名言,故平等而咸適;《齊物論》之指也。夫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遥乎自得之場,固養生之主也。然人間世情僞萬端,而與接爲構,日以心鬥;惟無心而不自用者,爲能放乎逍遥而得其自在也。夫惟逍遥之至者,爲能遊心乎德之和,不係累於形骸而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斯固德充之符矣。若是則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夫無心而放乎自在,任乎自化者,應爲帝王也。然則《養生主》、《人間世》及《德充符》三篇,所以盡《逍遥遊》不言之指。而《大宗師》及《應帝王》,則以竟《齊物論》未發之藴者也。此《内篇》七也。凡《外篇》十五:曰《駢拇》,曰《馬蹄》,曰《胠篋》,曰《在宥》,四篇言絶聖棄知,絶仁棄義,以去性命之桎梏。曰《天運》,言逍遥無爲之爲采真之遊。曰《刻意》,言逍遥之在恬談、寂寞、虚無、無爲。曰《繕性》,言以恬養知之爲逍遥。曰《至樂》,言至樂惟逍遥於無爲。曰《達生》,言棄世則無累於逍遥。曰《山木》,言虚己以遊世之孰能害。曰《田子方》,言遊於物之初。此言《逍遥遊》也。曰《天地》,言不同同之之爲王德。曰《天道》,言靜而聖,動而王之壹於虚靜、恬淡、寂漠、無爲,所以明内聖外王之無二道,亦《齊物論》之指也。《秋水》言小大之齊,《知北遊》言死生之齊,此言《齊物論》也。凡《雜篇》十:其中言《逍遥遊》者五,曰《外物》,曰《讓王》,曰《盜跖》,曰《漁父》,曰《列禦寇》。言《齊物論》者五,曰《庚桑楚》,曰《徐無鬼》,曰《則陽[3]》,曰《寓言》,曰《説劍》。一言以蔽之,曰“道法自然”,無殊於内聖外王也。不任自然,則失其性命之情。壹任自然,則安於性命之情。性命之安在我,則放乎逍遥之遊,内聖之德也。性命之安在物,乃以徵物論之齊,外王之道也。此《莊子》書之大指也。然《莊子》書三十三篇,言《逍遥遊》者二十篇,言《齊物論》者十二篇,而《天下篇》之爲叙録者不算焉;則是詳於内聖而略於外王也。嗚呼!莊子不云乎!“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讓王篇》。故略之也。然而荀子則譏之曰:“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有味[4]乎其言之也!

《莊子》言之注者夥矣,要以晉向秀郭象注爲能會玄旨,而以唐陸德明《音義》爲多存舊詁;後人合刊爲一而相輔以行,如車之有兩輪,鳥之有雙翼也。明焦竑撰《莊子翼》,蒐采衆家,觀其會歸,而未覈於詁;近儒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於舊詁咸多覈定,而未順於訓;亦各有所蔽也。儻以資參證,勘異同,斯亦通人所不廢焉!

莊子之文,縱横軼蕩,長於諷諭,略似《戰國策》。然莊子之文,以無爲有;《國策》之文,以曲作直;爲言不同,而興象則一;亦不可不知也。謹就誦覽所及,粗述指歸。著於篇,爲成學治是書者要删焉!

(原刊於《中國語文學研究》,中華書局,1935年4月25日出版)

【注释】

[1]老子,原作“莊子”,今據下文改。

[2]推,原作“惟”,今據下文改。

[3]則陽,原作“則湯”,今據《莊子》通行本改。

[4]味,疑爲“昧”之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