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會覈衆注。
《老子》書,唐朝以前,解者甚衆,後蜀道士杜光庭箋注六十餘家,姓名見明人焦竑撰《老子翼·附録》,而系以衡論曰:“河上公,河上公《老子章句》二卷,今存。嚴君平,漢成帝時蜀人,名遵,有《道德指歸論》十四卷,殘卷一之卷六六,刻入毛晉《津逮秘書》,亦疑僞託。皆明理國之道。松羅仙人,無考。魏代孫登,字公和,《隋書·經籍志》云:“《老子道德經》二卷,《音》一卷,晉尚書郎孫登注。”梁朝陶隱居,梁隱居陶弘景,武帝人。《唐書·藝文志》有陶弘景注四卷。南齊顧歡,字景怡,南齊隱士。《隋書·經籍志》云:“《老子義綱》一卷,顧歡撰。”《唐書·藝文志》云:“顧歡《道德經義疏》四卷,又《義疏治綱》一卷。”皆明理身之道。苻堅時羅什,本西胡人,符堅時自關入中國。《唐書·藝文志》有鳩摩羅什注二卷。后趙時圖澄,原注:本西國胡僧注,上下二卷。梁武帝,《隋書·經籍志》云:“《老子講疏》六卷,梁武帝撰。”《唐書·藝文志》有梁武帝《講疏》四卷,又《講疏》六卷。梁道士竇略,原注:注四卷,與武帝、羅什所宗不異。皆明事理因果之道。梁朝道士孟智周,號小孟。《唐書·藝文志》有孟智周《義疏》五卷。臧玄静,原注:字道宗,作疏五卷。陳朝道士諸糅,原注:作《玄覽》六卷。隋朝道士劉進喜,原注:作疏六卷。《唐書·藝文志》有道士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唐朝道士成玄瑛,《唐書·藝文志》:“道士成玄瑛,注《老子道德經》二卷。又《開題序訣義疏》七卷。”注:“玄瑛字子實,陝州人,隱居東海。貞觀五年,召至京師。永徽中,流郁州。”蔡子晃、黄玄賾、李榮、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諸人無考。皆明重玄之道。何晏,《唐書·藝文志》有何晏《講疏》四卷;又何晏《道德問》二卷。鍾會,《隋書·經籍志》云:“《老子道德經》二卷,鍾會注。”《唐書·藝文志》有鍾會注二卷。杜元凱,其書無考。王輔嗣,注二卷行世。張嗣,《隋書·經籍志》云:“梁有《道德經》二卷,張嗣注。”羊祜,《隋書·經籍志》云:“梁有《老子道德經》,晉太傅羊祜解釋。”《唐書·藝文志》有《羊注》二卷,又《解釋》四卷。盧氏、劉仁會兩人無考。皆明虚極無爲,理家理國之道。此明注解之人意不同也。又諸家稟學,立宗不同;嚴君平以虚玄爲宗,顧歡以無爲爲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爲宗,梁武帝以非有非無爲宗,孫登以重玄爲宗。宗旨之中,孫氏爲妙矣!”論列唐以前解《老》諸家,明其指意,皎若列眉;亡者什九,僅得見者,獨河上公《章句》、嚴君平《指歸》、王弼《注》、顧歡《注疏》、成玄瑛《義疏》、李榮《注》六種而已!若論宗旨,梁武帝、孫氏爲勝;惜其書不傳也!
宋賢解《老》,蘇轍爲著;其《道德經解》二卷,大旨主於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説以相比附。其兄軾跋曰:“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爲一;使晉、宋有此書,則佛、老不爲二。”朱子謂其援儒入墨,作《雜學辯》以箴之。然在儒家爲異説,在道家則本旨也。
臨川吴澄,元之儒者,學出象山,以尊德性爲本;所撰《道德真經注》四卷,與蘇轍指意略同,亦足以自暢其説。然一家之見,發義未宏!
獨焦竑采韓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而纂其精要,裒爲《老子翼》一書;其首尾完具,自成章段者,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各標舉姓名,列本章之後,其音義訓詁,但取一字一句者,則仿裴駰《史記集解》之例,聯貫其文,綴本章末句之下,裁擇有法,上下篇各爲一卷。所采諸説,大抵取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竑之去取,特爲精審;其大指主於闡發玄言,而論“老子非言無之無,而明有之無”。何以言其然?蓋無之無者,是舍有以適無者也;其名爲輐斷。有之無者,是即有以證無者也;其學爲歸根。苟物之各歸其根也,即芸芸並作,而卒不得名之曰有;此致虚守静之極也。大抵學者知器而不知道,故《易》明器即道。見色而不見空,故釋明色即空。得有而不得無,故老明有即無。審知有之即無也,則爲無爲,事無事,而爲與事,舉不得以礙之矣!此焦竑著書之意也。
同時釋德清號憨山道者,參修心宗,精習《楞嚴》、《法華》,於《老子》書恍有得,撰《道德經解》,迺以禪證老,以惟心止觀印決五千言;細玩沈思,閲十五年,言有會心,即託之筆,必得義以遺言,因言以見義,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深有得於離言之旨;欲請益於焦竑,不果。
闃寂三百年以至輓近石埭楊文會出,深歎“竑所輯《老子翼》,闕《憨山》解,誠爲憾事!”而文會湛深禪覺,撰《道德經發隱》,迺以禪悟發老學,重申“重玄”之旨,以爲“無名天地之始”無而忽有,有即非有;有既非有,始亦無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無體,依無名起;起即無起,誰爲其母?天地萬物,當體空寂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緣起萬有也!即無以觀於有,則常無而常有矣。“常有欲以觀其竅”,竅者空洞無物也,即有以觀於無,則常有而常無矣。二者俱常,不壞理而成事;不離事而顯理;名雖異而體則同。大抵開章用“有”、“無”二門交互言之,以顯玄旨,爲《道德》五千言之綱領;猶之《心經》用“色”、“空”二門,兩相形奪,以顯實相,爲般若六百卷之肇端也,“無”亦“玄”,“有”亦“玄”,度世經世,皆無二致,乃此經之正宗,可謂理事無礙法界矣!更有向上一關,若不透過,猶未造極;直須“玄之又玄”,方稱“衆妙之門”也!此重玄法門,乃神聖所證之道,世人罕能領會!後世參《華嚴》宗旨者,以十玄六相等義發明事事無礙法界,方盡此經重玄之奥也。“重玄”爲宗,發自孫登,而其言不可得考!如楊文會者,則可謂嗣孫登之絶響,而能發老氏之玄諦者也!爰書其指以殿於末。
余耽誦老言,十年於茲,粗寫睹記,以備覽觀;儻有遺旨,待補它日!中華人民造國之十六年十月,寫於光華大學。
(大華書局,1934年10月出版)
【注释】
[1]遊,《莊子集釋》作“遊心”。
[2]知,《莊子集釋》作“加”。
[3]知,《莊子集釋》作“加”。
[4]係,《莊子集釋》作“保”,
[5]老子,《莊子集釋》作“夫子”。
[6]廟,《禮記正義》作“祖”。
[7]動,原訛作“勤”,今據《莊子集釋》改。
[8]君,原訛作“居”,今據《莊子集釋》改正。
[9]累,《莊子集釋》作“異”。
[10]趎,《莊子集釋》作“朱”。
[11]害,《莊子集釋》作“言”。
[12]止,至也。《莊子集釋》作“至”。
[13]德,原作“報”,涉上“報”字而誤,今據《老子》原文改。
[14]“速”當作“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