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叙
余覩《公孫龍》書三本:一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一烏程嚴可均校道藏本;一湖北崇文官書局刻百子全書本。金山錢熙祚守山閣校本,稱爲覈而未見。百子全書本,疑亦出道藏而依嚴校改正者。惟嚴校殊未爲審,有正文注文互勘而譌敓可見者,嚴氏亦仍其舊。《群書治要》、《意林》及《太平御覽》皆無《公孫龍子》,而馬驌《繹史》所引,不知出何本,以視道藏本,字句有劇勝處,其篇次亦與道藏本不同。惟有正文,無注文,注文出宋謝希深,原有序,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集解引劉向《别録》及《列子·仲尼篇》爲説,而道藏本有注無序,序中自謙膚識,於所注未能怡然。而鉤深索隱,頗得其趣。《四庫提要》遽以淺近無可取薄之,譚何容易也。今以道藏本爲主,讎記異同,未曉於吾宗何如?要視嚴校爲勝爾。
《莊子·天地篇》曰:“辯者有言,離堅白,若縣。”荀子稱堅白同異之分隔,於公孫龍書徵之矣,而要歸之於正名實。其書大指深疾名器乖實,不慎所謂,乃離堅白以析同異,假白馬而審名實,此其柢也。然而明指物以混乎是非,離堅白而窮於不知,然後知物物斯離,不相雜也。各各趨變,不相須也。不相須,故不假彼以成此;不相雜,故不持此以亂彼。是以聖人即物而冥,即事而静。即事而静,故天下安存;即物而冥,故物皆得性。物皆得性,則彼我同親。天下安存,則名實不存也。謝希深《堅白論注》。則是以分析名相始,而以玄同名相終矣。《漢書·藝文志》曰:“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爲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班氏之論,未爲得名家之意也。夫名之不可不正,起於行禮。《周官·大宗伯》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後鄭謂每命異儀,貴賤之位乃正。《春秋左氏傳》所謂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蓋名物辨而後禮數明,舍名固無與言禮,故後之言禮者莫不正名。孔子之極言禮,《禮運》。故言爲政,必先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荀卿謂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學至於禮而至。《荀子·勸學篇》。故言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辯同異。貴賤明,同異别,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荀子·正名篇》。則是正名原於用禮也。然謂正名原起用禮則可,而謂名家出於禮官則不可。蓋禮官正名以昭别,而名家玄名以混同,言名同而所以言則殊致。禮論小大之殊,而惠施則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小大一體也。禮叙尊卑之别,而鄧析、惠施則謂山淵平,天地比,尊卑無二也。禮重親疏之等,而鄧析、惠施則謂齊秦襲,氾愛萬物,親疏一律也。禮别同異之嫌,而惠施則謂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同異一致也。禮謹是非之辯,而鄧析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辭,以非爲是,以是爲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公孫龍則謂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是非無定也。此其言名,務泯名相,僈等差。然則禮者爲異,名者爲同,其逕庭如此。惟老子之道,兼綜有名無名兩者而言。去别宥而尚玄同,則曰“無名天地之始”,明同異而察名實,則以“有名萬物之母”。大抵儒者徵其有以正名,禮義之教也。名家僈其等以混同,道德之意也。而班氏衡之以禮官之正名則詆之曰“譥者”、“苟鉤鈲析”、“亂而已”,不知禮者法之所自出。孔子論正名,而推極之於“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故齊刑者先正名,而後賞罰必當其實也。至於名家歸根道德,玄同名相,禮官不可以衡名家,猶之邏輯不可以論因明也。夫相宗非相,名家無名。道不同,不相爲謀。荀卿禮家,而嫉惠施、公孫龍之徒,亂名改作,以是爲非,故作《正名篇》曰:“聖王没,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别,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儻即《志》之所謂“譥”,而“鉤鈲析”、“亂”之訾所由昉歟?不知名之所以自成一家,而不同於儒之正名,法之刑名者。正以其名實玄紐,鉤鈲析亂,而超絶於一切名相言議之表也。乃章學誠又謂“名家宜列法家之前,而《漢志》列後,失事理之倫叙矣。蓋名家論其理,而法家又詳於事也”。此亦似是而非之論,不知法家根極於正名,而名家極論於玄紐,歸趣不同,不可不察也;而知之者希,都凡其旨以終於篇。
中華人民造國之二十年三月初六日,無錫錢基博叙於後東塾之南牖。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1935年5月印行)
【注释】
[1]此處原脱“子非”兩字,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補。
[2]“行”,原作“形”,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改。
[3]年,原作“多”,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改。
[4]徵,原作“者”,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改。
[5]“所”字原脱,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補。
[6]君,原作“民”,今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正統道藏本改。
[7]“語”指《國語》,然今本《國語》無此句。
[8]“縛”,原作“搏”,今據《吕氏春秋》原文改。
[9]《吕氏春秋·先識覽第四·去宥》此處原文有“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一句。
[10]“依”,原作“衣”,今據文意改。
[11]“字書”,原作“書字”,今據文意改。
[12]“硾”,原作“捶”,今據中華書局翻印金山錢熙祚指海本改。
[13]中華書局翻印金山錢熙祚指海本《鄧析子》作“硾”。
[14]“元”,原作“玄”,今據金山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改。
[15]同上。
[16]失,金山錢熙祚守山閣叢書本作“釋”。
[17]“毛”,原作“西”,今據前文“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也”改。
[18]“使”,原誤作“私”,今據正文改。
[19]實爲十六字。
[20]“終”,原作“常”,今據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蕅香簃寫吴人慎懋賞校本改。
[21]“藉”,原作“籍”,今改正。
[22]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蕅香簃寫吴人慎懋賞校本《慎子·内篇》“侍趙”在“難騶”之後。
[23]“至”,原作“國”,今據上文“至正本《戰國策》”改。
[24]“國”,原作“至”,今據上文“至正本《戰國策》”改。
[25]“謂”,原作“爲”,今據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蕅香簃寫吴人慎懋賞校本改。
[26]凰,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蕅香簃寫吴人慎懋賞校本《慎子》爲“皇”。
[27]“餓”原爲“餒”,今據涵芬樓景印江陰繆氏蕅香簃寫吴人慎懋賞校本《慎子》原文改。
[28]“石”,原作“右”,今據前文“人自視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