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投资人选择

二、投资人选择

在共享单车开始火起来的那段时间,大概是从2016年年底开始,ofo和摩拜开始大规模地融资,两家公司都开始大规模地扩张。在这个时候,融资已经不仅是考虑钱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投资人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业务资源。我们通常把纯粹投钱、赚取回报的机构叫财务投资,比如像红杉资本、软银这样的风险投资基金机构。而能够真正在业务上带来帮助和资源的投资人(通常是企业),我们一般称之为战略投资人。

摩拜这时选择的战略投资企业是腾讯,获得的是微信生态的资源;而ofo选择的战略投资企业是滴滴,获取的是滴滴出行的资源。虽然表面看两家都是战略投资者,但其实差别很大。因为腾讯本身的业务和出行相距较远,所以对摩拜的控制欲望不强;而滴滴本身做的就是出行业务,所以它对ofo的控制欲相当强烈。因此,腾讯基本是甩手掌柜;但滴滴很快开始与ofo展开长期的控制权争夺,几次安排公司的高管插手ofo的管理,后来这些高管被戴威轰了出来,两家公司从此反目。滴滴也开始经营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不顾ofo大股东的身份,直接和ofo展开正面竞争。

戴威为了摆脱滴滴对ofo的控制,也开始积极地去找其他战略投资人。但滴滴作为大股东,不让ofo引进其他的股权投资人,后来戴威只能求助阿里巴巴通过债权投资的方式来帮助ofo缓解资金压力,并且用了大量的自行车资产为债务做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