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之五十二 忌烧钱创业
商业的本质是盈利,企业的发展靠自身积累,不断地滚雪球,一步步做强做大,这是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是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发展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在长期的创业过程中,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也就是要保证盈利,保证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先活下来,然后才能一步步地往前走。
然而,近些年在创业圈兴起了一种叫作“2VC”的商业模式。它的含义并不复杂,2VC就是依赖从投资机构融资,然后靠烧钱来营运市场、打击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和传统上靠盈利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不同,它是靠亏损烧钱占领市场份额,靠估值的不断攀升,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这种模式的逻辑在于前期烧钱投入,然后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后通过上市、被巨头收购、产品或服务提价盈利等方式收回投资并且获利。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在前期实质上没有考虑过商业本质——盈利。如果整个市场只有你一家公司这样做,那么确实有可能按照预期占领一定的份额,之后开始盈利。但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现实情况往往比设想的复杂得多,如果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企业都这样做,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投入的多,我就要比你投入更多才能占领市场;你补贴我也补贴,并且我还要比你补贴的更多。最终的结果是要么有人退出,要么惨淡获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的双输局面。即便像京东这样的巨头公司,也在后续面临拼多多等不断烧钱的竞争。很多时候,这些公司的倒闭不是因为没有融到钱,反而是因为拿到了大笔资金而导致公司的倒闭。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呆萝卜(安徽呆萝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如何死的?
呆萝卜成立于2015年10月,是一个定位于线上线下结合(即O2O模式)的生鲜公司,它采用了“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互联网零售模式。按理说,生鲜零售是刚需,也是当下新零售创业的风口,这套模式有板有眼,假以时日应该很快会迎来出头之日。
但不甘于常规发展的呆萝卜,很快就融到了不少钱,拿到大把融资的呆萝卜,一心追求复制速度,短时间内打进19个城市,开了1000多家店。其中,2019年9月,它在一个月内开了300家店,不到两年时间,烧完了7个亿。
对于还没跑出盈利模式的呆萝卜来说,店开得越多,亏损越大,最后资金链断裂,崩盘不可避免。在2020年年初法院宣布该公司进入破产重整。呆萝卜是怎样想的呢?它不知道自己在给自己挖坑吗?它当然知道,但它更知道要给投资机构看数据:下载量、活跃用户数、客单价、回购数……只有把数据做好看了,才会有新的资本进来,估值才会不断地往上涨。在资本的胁迫下,它将原来可能成功的商业模式,改成了一个永远不可能成功的2VC模式,这也最终决定了呆萝卜的大败局。
无论未来的环境如何变化,商业的本质——盈利是不能变的。创业不能为了资本而创业,也不能为了高估值而创业,资本和估值相对于企业来讲更多的是辅助手段。依靠烧钱发展起来的都是伪需求,真正好的商业模式是不需要烧钱的,像滴滴、美团这种企业虽然前期也烧钱,但其本质上是刚需。很多创业者本末倒置,殊不知烧钱烧出来的都是伪需求,一旦停止烧钱,这些需求也就不在了。企业服务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用户愿不愿意为你买单,如果用户愿意为你付钱,说明你的产品、服务是有需求的;而靠补贴获取用户,前期用户很可能是为了薅你的羊毛,占你的便宜,哪怕是一个小便宜,那也是不占白不占,那时的活跃度不是真实的需求产生的。一旦停止烧钱补贴,用户活跃度就会随之下降,而且基本没有留存,这种饮鸩止渴的模式只有死路一条。
烧钱并不是商业竞争的灵丹妙药,靠烧钱烧死竞争对手,逐步占领市场,最终慢慢把钱赚回来的企业确实存在,但烧钱无数,最后没有成功的案例更多。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烧钱的意义,就需要引入一个客户终身价值的概念,即一个用户从他最开始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服务,到他最终离开,总共为你创造的毛利。当客户终身价值高于获取成本时,你烧的钱才有意义;如果客户终身价值持续低于获取成本,烧钱越多,亏损越多。
现在很多的创业者都觉得只要有流量,赚钱不是问题。先累积用户再寻找商业模式,或者靠烧钱来提升发展速度,这些都是非常高风险的盈利模式,不适合一般的创业者。因为它违背了盈利才能持久的商业规律。
由于可以用多轮融资来支持烧钱,很多公司和基金采取了先烧钱赚眼球、先赚用户再考虑商业模式的做法,但这种模式的风险是很大的。一旦没有新的资本买单,企业的现金流就会迅速枯竭,公司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联想、华为、格力等企业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的顶级企业,而很多企业却幻想着靠烧钱加速发展,想要在创立三两年就上市,上市后就套现去享受人生,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资本与产业的结合的确大大加快了企业成长的速度,但是企业的成长有其自身的逻辑,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速。
近几年,资本和创业的结合度空前紧密,越来越贪婪的资本拼命烧钱,拼命给公司发展提速,玩着一个博傻的游戏,希望永远有更高价格的接盘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都是一个“空前的陷阱”。原来不少互联网人士信奉的“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到最后发现不是猪买单,大多数时候是自己在买单。
一个很有创新的“小生意”,一旦被资本选中作为载体,接着便是巨大的资本注入,把公司催肥,然后便是更多的资本注入,先注入的资本部分套现,后注入的资本希望公司能够尽快上市……公司是好公司,故事是好故事,但是如果被压上了过高的预期,就会变得非常激进冒险,失败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
烧钱发展是有了资本持续支持之后才有可能发展的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不断的后续资本投入。如果没有,钱烧光了,现金流断了,公司也就关门大吉了。而后续资本是否跟进,除了标的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财务指标以外,还和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资本市场是联动的,二级市场跌下来的时候,接下来没钱的就是PE,因为PE要在二级市场里退出,二级市场没钱,PE就没钱了;再往下,VC也会没钱,因为PE没钱了,没有办法投后面这几轮,前面的VC也就不敢投了;VC不投,再往前面的天使投资也就不会投了。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逻辑,非常残酷也非常现实。
资本推动的模式与2VC的模式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凭着一个好的创业团队,一个好的产品或服务,一个有巨大前景的刚需市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获得资本的认可,获得资本的持续投入,使创业企业快速走过初创阶段的漫长发展期,甚至可能一上来,就站在一个更高的起跑线上,实现更好的发展,或者实现弯道超车。在资本的助推下,创业团队关注的重点可能不是眼前的生存问题了,关注的重点是商业模式、团队以及创新等因素。而后者单纯靠烧钱想要砸出垄断,进而获取超额利润。两者在逻辑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凡事都有其逻辑,商业尤其如此,不符合逻辑必然会出现问题,非常识性的行为必然有其非常的结果。烧钱没问题,但一定要烧出核心竞争力,如果能烧出核心竞争力,企业就能树立强大的竞争门槛,避免恶性竞争,只不过这样的商业故事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