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创建前的卫生状况

一、中央苏区创建前的卫生状况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民的卫生健康权一直被统治阶级漠视,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基本上是听天由命。特别是伴随着大规模战争,封建王朝频繁更迭,通常会引发大面积的瘟疫,极大地影响民众的生存和身心健康。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911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有规模的战争就达3756次;据陈高佣等编著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记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184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范围瘟疫就达826次。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统治以后,因为军阀割据,北洋政府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广大民众改进卫生状况的急切要求下,在部分留学归国人员的努力推动下,政府部门开始注意城乡的公共卫生事业。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工作。1928年11月,卫生司改为卫生部,内设医政、保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另设中央防疫委员会。1931年4月,卫生部改为卫生署,仍隶属于内政部。1936年,卫生署改由行政院直属。

为摘掉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头上“东亚病夫”和“世界肮脏国度之最” 的帽子,南京国民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曾经做过一些努力,比如推行公医制度,实行“新生活运动”,但由于主要代表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体制束缚,加上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医疗卫生事业进程缓慢,收效甚微。这一时期医疗卫生水平总体上是相当落后的。一是人口死亡率高。有资料表明,1922—1934年,我国农村各地抽样调查的普通死亡率为30‰,为全世界各国普通死亡率的最高值[1]。二是人民身体素质差。仅就儿童而言,1929—1934年南京、上海等城市有关机构对12.6万余名学童进行健康检查的结果显示,90%以上有缺陷,健全者不足10%[2]。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据江西省健康委员会1935年统计,省会各小学学校儿童的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在10759人当中完全健康者仅有2037人,而其余8000多人,每人均有一种缺陷或一种以上的缺陷,各种缺陷的总数竟达16019例,儿童的健康程度十分低微[3]。在省会城市生活的儿童尚且如此,可见旧中国儿童健康状况堪忧。

积贫积弱、卫生落后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健康素质低下、贫病交加是当时民众的基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