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色看护学校(中央红色医务学校)
中央苏区另一所医务学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办的中央红色看护学校。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报道了“看护学校将开学” 的消息:“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会,为诊治灾区群众的疾病与指导群众卫生工作等,决办一看护学校,于二月一日于汀州开学,时期两个月,闻主要学习课目,为普通内外科的诊断和治疗及绷带、救急、看护常识与卫生常识等,学生名额共六十名,江西闽西各三十名。学生资格为:一、愿为社会服务,工作积极的;二、身体强健,没有暗病或恶劣传染病的;三、思想活泼性情不粗躁,能识文字的(如各条都好,不识字的也要);四、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廿四岁以下;五、男女生不限定,闻具有以上资格,该校即可录取云。”1932年2月1日,该校正式开学,校长为傅连暲,校址设于汀州城内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内。教员都是福音医院的医生,有陈炳辉、肖志高、胡境堂等人,另从红三十三军调来3名残疾干部,1人担任政委,2人担任政治指导员兼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由于学员文化水平很低,每天除业务学习外,还特地聘请当地一名教师教授文化课。讲课时,教员念一句,学员跟着念一句,念了以后,还是不懂,一头雾水。一天,毛泽东来学校看望学员,校长傅连暲汇报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感觉到在短期内培养好这些学员难度很大,毛泽东指示:“挑部队最常见的病来教,挑部队最常用的药来学;讲不懂,就做给他们看。”[9]傅连暲重新调整教学方案,确定每天上2次课,临床实习2次。讲课中遇到疑难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和说明,如讲注射方法,就拿注射器在课堂上当面注射,学员们很快就学会了。
1932年4月,龙岩、漳州战役打响后,红色看护学校第一批学员便匆忙毕业奔赴前线,参与救护工作。漳州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对傅连暲说:“现在环境更加稳定了,我们应该训练自己的军医,光会涂碘酒是不行的。”[10]不久,傅连暲将中央红色看护学校改名为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由训练看护人员转为着重培养军医人才。学员主要是红色看护学校毕业生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时新招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学生,一共20名。这是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学制为1年。教学内容主要有外科学、内科学、急救学、处方学、药物学和绷带学等课程。
1933年初,国民党军队进攻闽西地区,福音医院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处于不安全状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把福音医院连同学校搬迁到瑞金。3月间,该校随同福音医院从汀州迁往瑞金洋江下,福音医院正式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8月,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与红军卫生学校合并,中央红色医院也并入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合并时,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第1期学员尚未毕业,经过学科考试,学员以成绩高低,分别插班进入卫生学校医科第3、4期或预科班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