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军区医院(黄岗医院)

(四)湘赣军区医院(黄岗医院)

黄岗医院,原是1927年湘南特别委员会(简称“湘南特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创办起来的一所小型医院。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湘南特委和红五军把驻守在井冈山的4个收容所迁到永新黄岗村,组建黄岗医院。医院最初设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庙里,条件非常简陋,除了一些陈旧的桌子、板凳外,其他物品一无所有,连最基本的探针、镊子都没有。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中西药品、医疗器械无法从外面购买,医务人员就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用土办法制成了许多代用品,如外科用的刀子、剪子、镊子、锯子等。除少量的红汞、碘酒外,其他药品也是十分缺乏,为此,医院成立了草药科,组织采药队上山采集草药,自己配制丸、散、膏、丹。没有棉花和纱布,大家就动手纺纱织布。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伤病员,都不舍得丢掉一个棉球、一寸纱布,总是收集起来,洗了再用,用了再洗,直到实在不能使用为止。注射针头也总是磨了又磨。

图2-10 黄岗总医院第二分院旧址(江西永新龙门)

为了统一指挥湘赣红军部队反“围剿”作战,发展湘赣苏区,1932年春成立了湘赣军区,张启龙任军区总指挥,甘泗淇任政委。军区机关设有军需处、军医处。军医处下设药房、看护班、炊事班。不久,军医处改为卫生部,戴稻生任部长,邓永文任政委,戴正华任医务主任兼后方医院医务科科长,袁俊兴任材料科科长。开办军医训练班,并将黄岗医院扩建为湘赣军区后方总医院。

随着反“围剿”斗争的深入,伤病员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和病房也逐步增加。1934年初,经过整编,黄岗医院设有3个分院,分院下设3个所。一分院驻距黄岗15公里处的太山原;二分院驻黄岗;三分院驻天河、牛田、茅叶,距黄岗约90公里。三分院又名补训团,下设5个连。黄岗医院最初只能收容400余名伤病员,发展到后来可收容2000余名伤病员,成为湘赣苏区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好的红军医院。

医院设有院长、政委、医务科科长、看护大队长,还有特派员、通信班、炊事班。看护大队长负责管理领导全院各所的看护。司药4人负责分发、配制药品。手术组长由医务科科长兼任,手术看护5人。医务所设政治指导员1人,医生1人,医助1人,看护员10—14人,清洁员8—10人(负责清洗绷带、敷料、副木、纱布、伤病员的衣物,打扫环境卫生,给伤病员喂饭等勤杂工作),文书1人,通信员1人,调剂员2人(负责配制软膏,蒸气消毒或煮沸消毒敷料、绷带)和司务长等。

医院收容伤病员达到1000多人时,缺乏房屋作病房,医院只能把部分重伤病员隐蔽在深山密林里,轻伤病员则分散到群众家里。整个医院只有4名医生,护理人员也只有70—80人,伤病员多、居住又分散,全院医务人员每天要翻山越岭去给伤病员治疗,端着盆子挨家挨户给轻伤病员换药。为使伤病员尽早恢复健康,重返前线,当地群众自发参加护理工作,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帮助医院及时把伤病员转移到深山里去。同样,医务人员也关心爱护群众,除了给当地百姓看病外,还尽量抽出时间,帮助烈士军属和穷苦农民耕地、收割、打柴、担水,医院和群众的关系非常融洽。

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黄岗总医院的医务人员自己种瓜种菜,养猪积肥,熬制硝盐。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还经常组织上医护课,培养业务骨干,成为湘赣军区、红十七师和红六军团卫生工作的主力军。1934年8月,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西征时,黄岗总医院的工作人员一部分补充到了部队,另一部分则留守当地坚持游击战争。自此,湘赣军区总医院完成了它的光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