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健康工作

(二)陕甘宁边区的卫生健康工作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中国共产党进行边区建设以前,陕甘宁一带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60%,成人达3%;全区巫神多达2000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人民不仅备受封建的经济压迫,而且吃尽了文盲、迷信、不卫生的苦头,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得不到保障”[1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共克时艰,采取建立卫生组织机构、组建卫生学校、创建前后方医院等措施,开展卫生健康工作,维护陕甘宁边区军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建立卫生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在民政厅下设立卫生处,并组建了卫生委员会,领导全边区卫生工作。各专署设卫生指导员,各小区设不脱产卫生协助员,各村设卫生员。建立了军、政、民各级卫生指导委员会,组织与领导部队、地方和单位的卫生工作,开展了反巫神、反迷信的斗争,建立了卫生模范村。为解决边区缺医少药的状况,除设立边区医院外,还成立了保健社、卫生合作社、国医研究会、中西医药研究会等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医药卫生工作网,并充分发挥边区原有的中医、中药人员的作用,使卫生工作深入农村。

陕甘宁边区卫生制度的建立为边区卫生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卫生机构设置的制度化,明确了各部门、各层级的权责,有力推动了卫生运动的开展;保健制度、保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深化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提高了防疫工作的成效;监狱卫生制度的创建,既扩大了边区卫生工作的覆盖面,又体现了民主政权性质和人权理念;人才和药材促进制度有效壮大了边区的医疗卫生力量,加强了卫生工作的人才和物质保障。

2.组建医药卫生学校,开展卫生干部教育

尽管环境极为艰苦,机构和人员又极为分散,陕甘宁边区和各根据地还是建立了众多医药院校。原八路军卫生学校在1940年改建为中国医科大学,还建立了延安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延安制药厂附设药科学校,以及晋冀鲁豫卫生学校、晋绥军区卫生学校、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苏中卫生学校、新四军二师卫生学校、新四军三师卫生学校和苏浙医务职业学校等,共培养3000多名医药卫生干部。

各根据地各部队还采取办轮训队、轮训班和训练班以及研究班等形式,培训在职医疗卫生干部,编辑印刷适合抗日战争需要及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先进战伤救治技术与经验的著作和小册子,出版《卫生建设》《国防卫生》《医务生活》《先锋医务》《卫生通讯》《医卫简讯》《红卫报》等医药卫生杂志、报刊,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与健康工作及有关知识。

3.建立前后方医院,有效医治伤病员

为了救护和医治伤病员,当时在“边区已建立了组织上和设备上相当完备的医院,能施行近代医学上的一般的手术。最重要的是努力克服了许多医药上的困难,用边区土产的原料,制成了种种中西药品,使一般比较普通的药品都有了自给的可能,特别对于中药的利用和改造,边区的医药界是加以最大的注意的”[12]。在延安先后建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延安中央医院、边区医院;各根据地也建立了许多医院,如晋察冀边区医院、八路军120师野战医院、晋绥解放区贺家川医院、新四军皖南小河口后方医院、云岭南保村前方医院、新四军第一支队神塘圩医院、新四军第三支队大王庄医院和盐城军部海神庙医院,以及新四军第二师大柳营医院等等。由于敌人不断地进行残酷扫荡,医院难以安定地进行治疗,只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分散隐蔽治疗,创建了多种形式的医院,如华北地区的地下医院,山区的山林医院、森林医院和山洞医院,华东地区的竹子医院、水上医院、芦荡医院、海滩医院和海上医院等。各根据地共创建了50多所医院,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这些医院共收治了30多万名伤病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