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色医院
中央红色医院的前身是福建汀州福音医院,福音医院原名“亚盛顿医馆”,是1908年由英国人创立的教会医院。医院设有外科、妇产科、五官科、骨科、皮肤科等,设备齐全、技术先进。1925年受“五卅运动”的影响,外国院长、医生、护士相继逃离,傅连暲被推选为医院院长。不久,亚盛顿医馆改名为“福音医院”,成为闽西地区医疗技术和设备较好的医院。
【阅读拓展】
傅连
:苏区“第一个模范”
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长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开国中将。

图2-8 傅连暲
傅连暲出生于福建山区贫寒之家,从小在基督教会学校读书、学医,受父母影响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随后在长汀行医,颇有声望,于1925年担任福音医院院长。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经过长汀,傅连暲冒着生命危险收治了300多名受伤官兵,治好了徐特立、陈赓等共产党人的伤病。1929年3月,红四军攻克汀州城,傅连暲再次接收伤病员,并为红军官兵普遍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蔓延。
1931年,汀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重要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福音医院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红色医院,医疗设施设备首屈一指。1932年秋天,毛泽东肺病复发,到福音医院住院治疗。四个多月后,恢复健康的毛泽东要返回瑞金,询问傅连暲的意向。傅连暲毫不犹豫地说:“跟主席到瑞金去!”毛泽东问他医院怎么办,他说:“搬到瑞金去!”
当时傅连暲每月有200银圆的诊金,还有医院院长的薪俸200银圆,这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同时还是当地社会名流贤达,享有极高的声誉。为了表示破釜沉舟,永不再回长汀的决心,傅连暲舍去了这一切,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2000多银圆全数兑换成了苏维埃币,并动员母亲和妻子到瑞金生活,被赞誉为苏区“第一个模范”。从此,傅连暲将自身命运、家庭和信仰一并交给了共产党。
1933年2—3月,傅连暲将长汀福音医院除地皮、房子外的全部家当,包括病床、药架、玻璃门窗、百叶窗等,都搬到中央苏区所在地瑞金朱坊洋江下村,建立了中央红色医院。从此,苏维埃政府有了自己的正规医院,傅连暲也铁了心跟共产党走。
1934年10月,傅连暲跟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长征途中,他不仅保证了部分中央领导和战士们的健康,而且个人也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1938年,毛泽东高兴地对他说:“傅医生,你可以入党了!”经毛泽东、陈云证明并参加中央党训班,傅连暲终于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时年44岁,实现了从基督教徒到共产主义战士的巨大转变。
在延安,傅连暲历任中央总卫生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

图2-9 中央红色医院旧址(江西瑞金朱坊)
苏区时期,福音医院一直保留着教会医院的牌子。1927年8月,该院积极救治起义军伤病员,又以教会医院的名义秘密为红军服务。1928年冬,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得知一批共产党员有危险,立刻采取行动,使15名革命同志得以安全撤离。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汀州城,该院用3周时间为全军官兵普遍接种了牛痘,成功防止天花在红军将士中传播。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傅连暲依托福音医院的技术力量,先后创办了红色看护学校和红色医务学校,为苏区和红军培养了一批医务人员。1933年3月,连同学校搬至瑞金朱坊的福音医院,正式改称“中央红色医院”,福音医院的历史从此结束。同年8月,中央红色医院与红军总医院合并,成为红军卫生学校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