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西两法治疗”
用中西医两法治疗,是红军部队解决缺医少药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井冈山斗争时期,因敌军的封锁,红军缺医少药,甚至碘片都极度缺乏。毛泽东曾说,山上粮食万难,款子万难,伤兵医药万难 。因此,主张因地制宜,提出要“用中西两法治疗”,聘请当地中医师为红军伤病员治病疗伤,茅坪后方医院的医生大部分是当地的中医,所用药物除了少量碘片外,主要是中草药。在红光医院,内科疾病多用医务人员自行采集的中草药进行治疗。红五军李聚奎身患重病,终日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被安置在老乡家里养病。当地百姓见此情景,到处打听中医为他看病,最终从江西萍乡请来一位有名气的老中医,吃了几服药后,李聚奎的病就逐渐好了起来。
中央苏区时期,“用中西两法治疗”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中西医并重,且在实践中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长贺诚强调红军部队和医院要“尽量用中药代替西药……在敌人封锁下,在药品困难的环境中,更应该采用中药,加以制造或者配制……应付我们目前的需要”。1932年8月28日的《红色中华》社论倡议:“组织采药队,到各地采办各种草药。”永新县苏维埃政府通令要求“各区、乡应该组织采药队……各区各组织一队与几队去采办本地所出产的各种药品,炮制后送交军区红色医院应用,并须将这些草药的形态、制造及使用方法做成说明书一同附上来”。苏区各医院用黄连水、金银花药水冲洗伤口,用猪油膏代替凡士林作软膏,用烧酒代替酒精作酊剂,用硼砂水代替消毒液,这些中药在救治伤病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苏维埃中央政府卫生管理局局长贺诚大声疾呼要广泛地用中药代替西药。

图5-3 苏区用来捣制中草药的药罐
1932年夏,56岁的杨振德和女儿邓颖超一起来到苏区,在瑞金中央红色医院开设中医门诊部,用中草药为红军伤病员治疗,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深受红军指战员的爱戴,杨振德成为中央红色医院第一个中医师。
传统中医在革命战争年代担负起医疗救护、控制传染病等任务,为保证军民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