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关注人民心理健康

(五)持续关注人民心理健康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作出了定义,指出健康不是只停留在没有疾病的层次,而是包括了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巨大变化对国民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又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人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等方面明显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极端情绪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2002年,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强调做好精神健康工作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实现了精神卫生体系架构从无到有的飞跃。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突出强调精神卫生已经成为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要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概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2005年,国家卫生部出台《关于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把精神健康提升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高度,强调人民精神健康和享有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性影响。随着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国家对精神卫生的重视也逐渐提升,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09年3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2012年10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该部法律对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规范和保障精神卫生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等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