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吃苦耐劳、讲究节俭的民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11]历览前贤与名士,成功无不来自艰苦奋斗。尚武者莫如勾践,卧薪尝胆,不谓不艰;为学者莫如苏秦,悬梁刺股,不谓不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哺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优秀者的代表,赓续了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与人民幸福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井冈山时期与中央苏区时期,党与红军经历了二次“进剿”、三次“会剿”、五次“围剿”。斗争之残酷,生活之艰辛,环境之险恶,实属罕见。当年,为保存这块用鲜血与生命开创的红色家园,包括广大医务人员在内的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共数十万人倒在了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红医精神的真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1936年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12]1939年5月,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毛泽东自豪地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13]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最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论断。告诫全党同志,务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由此可见,艰苦奋斗不仅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的优良作风,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

在战火中诞生的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过程。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开创初期,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特别是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导致苏区缺医少药,举步维艰。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特别指出,“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现在医院中共有八百多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和我们对小资产阶级的处理失当这两个原因……永新、宁冈两县没有盐吃,布匹、药材完全断绝,其他更不必说。现在盐已有卖,但极贵。布匹、药材仍然没有。”[14]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一方面,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交通线,想方设法从敌占区、国统区输入苏区紧缺的药品与医用器材;另一方面,英勇的红军将士在打仗过程中,从敌人那里缴获。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苏区医疗药品器材的缓解更得益于广大红色医务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研自制。

苏区时期,残酷而动荡的战争环境使得可以利用的医疗资源极为稀缺,医务工作者往往需要自制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具、教材,这些艰苦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磨炼了红色医疗队伍的革命意志与艰苦奋斗的品德作风。当年,红军卫生学校的建设者陈志方回忆道:“红军初创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医疗条件。环境是很艰苦的。面对各种困难,领导、教员、学员都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对待,一齐动脑动手,与困难作斗争。教员自编教义。学员刻钢版,搞印刷,解决教材问题。还利用课余时间种菜、养猪、养鸡,改善生活状况。条件很差,大家学得很刻苦,白天上课,晚上在油灯下讨论,互帮互学。红军卫生学校就是在这种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创办起来的。”[15]1941年7月,在红军卫生学校建校十周年展览会上,朱德总司令为学校题词——埋头苦干。

在艰苦卓绝的苏区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仅锤炼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始终恪守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由此共同凝炼为红医精神的根本。

从井冈山时期到中央苏区时期,食盐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是用于伤病员消炎的重要医药物资。为了获得食盐,包括医务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军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时任宁冈县茅坪乡工农兵政府妇女主任聂槐妆将盐水浸在夹衣里,晾干后在外面罩上蓝布扣衫,挎上竹篮佯装走亲戚,闯过敌人的道道关卡,将盐衣送给了红军,并一连送了四次,解决了伤病员的危难。第五次送盐时被敌人发现了,聂槐妆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0岁。红军将领张子清更是舍命献盐。

【阅读拓展】

张子清:舍命献盐的红军师长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有四张泛黄的连环画,讲的是“师长献盐”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子清,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在部队里英勇善战,平易近人,深受战士们的敬佩和喜爱。

1928年4月,张子清在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脚踝。在缺乏足够医疗物资的情况下,他先后动了3次大手术,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每次清理伤口都会让张子清痛得满头大汗。来看望他的战士们急在心里,便将分配给自己的一小包食盐留给了张子清。当时,根据地内各种物资都十分匮乏,食盐就更为紧缺。一块银圆可以买到一担谷子,却只能买到四两食盐,还经常买不到。红军用的药品非常缺乏,食盐成了红军战士们擦洗伤口的宝贵药品。张子清舍不得用,藏在了枕头底下,每当伤口疼痛的时候,他也只是拿出来摸一摸。

图7-4 张子清

后来,随着战斗愈发激烈,红军伤员骤然增加。由于药品和食盐的缺乏,很多人的伤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恶化,医生和护士都非常焦急。张子清把医生叫到自己的跟前说,把这点食盐拿去给战士们清洗伤口吧。我的伤不要紧,大不了截去一条腿,变成残废还能为革命工作。

看到张子清十分坚持,医护人员只好流着眼泪将张子清珍藏的这一小包食盐化成了盐水,为重伤员们擦洗伤口。经过治疗,他们最终恢复过来,但张子清却因伤势严重,伤口反复感染,于1930年5月在永新牺牲,年仅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