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卫生管理机构
1927年9月,三湾改编时专门设立的卫生队是红军最早的卫生管理机构,也是红军卫生管理工作的初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红四军设立后方留守处,下设辎重科、军械科、医务科和管理科等,医务科负责红军医院设置和经费保障等工作。同时,红四军下辖的3个师9个团中,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员,负责平时治疗和战时救护工作,随军行动。各级卫生组织重视连队饮食卫生、厕所清洁,要求士兵洗澡、烫虱子等。在战时救护中,要求卫生员对负伤人员及时包扎,组织担架队将伤员送至后方医院。1928年11月,红四军召开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在会议决议案中规定:“在军队组织中要特别健全侦探队、卫生队、担架队、辎重队、军需处诸种组织,并须训练专门人才,担架队在每营可设担架排。”[4]这是红军第一次从军队建设的高度明确卫生机构的设置问题。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闽西时,军部设直属卫生队,由随队军医段治忠、王云霖等组成临时野战医院;各团设卫生队,主要负责收治伤病员。3月,红四军在长汀进行整编,改编为3个纵队,纵队设卫生队。一纵队卫生队长张纲,二纵队卫生队长叶青山(成立时没有队长,1930年后任命叶青山为队长),三纵队卫生队长张令彬。军部设立军医处,鲍平任处长,下设医务科、运输队、管理科和医院。1930年1月,由江西红二、四团和吉安靖卫大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设立军医处,1931—1932年,军医处处长为钱壮飞,后为姜齐贤。1930年4月,由红四军三纵队和闽西南地方武装组建的红十二军,也设军医处,处长为张令彬。1931年春,中共中央先后派遣贺诚、陈志方、彭龙伯、唐义贞、王立中等到中央苏区参与卫生工作,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开始建立、完善且日臻成熟。
【人物介绍】
贺诚:人民卫生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贺诚(1901—1992),四川射洪人,开国中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从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广东国民革命军中做医务工作,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起义总指挥部军医处处长。中央苏区时期,先后任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抚恤委员会主任,中革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红军军医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卫生管理局局长等职。

图5-6 贺诚
1931年7月,贺诚刚到中央苏区不久,军委派一个警卫团和一个炮兵团去攻打宁都赖村和东塘,项英指派贺诚随军行动,要求贺诚在部队打开之后,做群众工作。贺诚当时临时担任了军委后方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同时还兼任赖村东塘工作委员会主任,于是他参与指挥这次战斗,但炮弹打光了,赖村也没能打下来,部队被迫撤出了战斗。在战斗总结时,项英提出要贺诚作检查,并给予处分,正好被毛泽东碰上。了解情况后,毛泽东当即哈哈大笑地说,你应该让贺诚去指挥打针,而不是让他去指挥打仗。
贺诚是我党早期卫生工作的卓越领导者,在中央苏区担任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处长和总卫生部部长兼中央卫生管理局局长期间,健全和统一了红军各级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确立了比较正规的卫勤指挥体系和工作原则;颁布了《卫生法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医院建设的较快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提出了“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和卫生宣传工作,大力倡导民众移风易俗,极大提高了苏区军民的防病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开办红军军医(卫生)学校,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创办《健康》《红色卫生》等报刊,为提高医疗技术提供交流阵地;创建红军卫生材料厂,打破国民党的封锁,缓解了苏区医药紧缺的状况;提出“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卫生工作原则,加强医疗卫生队伍政治思想建设等,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奠基人。

图5-7 《健康》报社旧址(江西瑞金朱坊)

图5-8 红军卫生材料厂旧址(江西瑞金叶坪)
新中国成立后,贺诚先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