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中医药改革发展,引领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走上了行稳致远的“高速路”。
中医药发展“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充分搭建。国家颁布中医药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推出中医诊所备案、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等一批改革举措。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中医药深度融入医改大局,以较少资源提供了较多服务,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中医医疗机构72355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482个,分别较2012年增加84.1%、61.4%;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143.3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14.8万张,分别较2012年增长102.6%、87.4%;98.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5.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7.1%的乡镇卫生院和71.3%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达92%,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重大疾病特别是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加快推进。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统筹推进文献传承和活态传承,建成148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27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构建起中药资源动态保护和监测机制。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在全国布局,中医药领域3家P3实验室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共立项126项,中央财政总投入经费达14.51亿元,涌现出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国际合作基地。主办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上合组织传统医学会议,促进传统医学互学互鉴。推动成立秘书处设我国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纳入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63项。
【阅读拓展】
屠呦呦:以身试药 诺奖荣耀

图9-10 屠呦呦
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正式启动。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大学时学习药学专业,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时年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课题研究组组长。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但进展并不顺利。
“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古老医学给屠呦呦及科研团队“关键启发”。
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结果证明:青蒿乙醚提取物去掉其酸性部分,剩下的中性部分抗疟效果最好。在历经191次试验后,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获得有效样品只是第一步,要应用还必须先进行临床试验,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郑重提出:“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随后,屠呦呦亲自带上样品,赶赴海南昌江疟疾高发区,顶着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试验,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效果令人满意。
此后,课题组再接再厉,在1972年11月获得有效的青蒿素晶体,1973年上半年完成了系列安全性试验,当年秋天用青蒿素胶囊在海南进行了首次临床试用;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合作,在1975年底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86年10月,青蒿素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全世界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屠呦呦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医教协同,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遴选培养99名岐黄学者、500名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00名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5000余名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等,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评选表彰90名国医大师、100名全国名中医、60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0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截至2020年底,全国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68.5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