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卫生健康事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卫生健康事业由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进了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从1978年的68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17],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工作进展顺利。二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党的十六大以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08年底,有8.15亿农民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到2012年,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全民医保基本实现。2009年、2011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三是卫生筹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24345.91亿元人民币,同期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06.95元人民币,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2%。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002年的57.7%下降到2011年的34.8%。四是卫生资源持续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所),与2003年比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4.8万个(所)。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2年的1.5人增加到1.8人[18]。五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3天。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人民对医疗卫生的满意度显著提高。